太古此山宁独似,书堂曰学有攸闻。
圣人直示惟从政,大块由来亦假文。
插架牙签照今古,开编芸气吐芳芬。
问予切已应何在,不出周书无逸勤。
太古此山宁独似,书堂曰学有攸闻。
圣人直示惟从政,大块由来亦假文。
插架牙签照今古,开编芸气吐芳芬。
问予切已应何在,不出周书无逸勤。
这首诗描绘了学古堂的庄严与神圣,以及其中蕴含的知识与智慧。首句“太古此山宁独似”,以山为喻,暗示学古堂所在之地自古以来便充满学问与智慧,非比寻常。接着“书堂曰学有攸闻”点明学古堂作为学习之所,其声名远播,知识与教诲广为人知。
“圣人直示惟从政,大块由来亦假文”两句,借圣人之言和自然法则的比喻,强调了知识与政治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明了文字和文献在传承知识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插架牙签照今古,开编芸气吐芳芬”描绘了学古堂内书籍林立,古籍与现代文献交相辉映,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知识的芬芳。
最后,“问予切已应何在,不出周书无逸勤”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思考,指出真正的学问和智慧不仅在于阅读和学习,更在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政治治理中,通过勤奋努力,遵循古代典籍如《周书》中的教诲,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学古堂及其藏书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知识、学问与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传承。
院浅窗明,墙低户彻。并照微嫌有娇月。
庭花乍回髻罥露,瓶荷半堕奁堆雪。
两襟同,四更转,困时节。帘畔昵人香正爇。
屏畔待人衾方叠。万一冰肌共偎热。
当中贴鸳留影在,将明化凤随灯灭。
罢欢才,宿酲妥,和衣说。
未归南北,又长江西上,扁舟东逝。
大九州才洼数点,中外平分一水。
醉吸鲸杯,寒披鹤氅,目断猋轮驶。
羁愁搅梦,海天清角吹碎。
翻笑水阁吴娘,五湖懒去,不共天随子。
一块人间无用月,辛苦照人何意。
燕北呼屠,峤南续雅,万五千余里。
重寻黄歇,雕楼横矗烟际。
我所思兮,濯发沧溟,洪涛逆流。
有奇思万斛,浩于潮汐,仙人双髻,醉卧瀛洲。
何事淹迟,十年湖海,诗卷飘萧不自由。
君须记,有天风刬袂,海气霾舟。吾生酒国堪侯。
任醉竹觞荷岁又周。
笑健儿身手,短衣长剑,丈夫意气,名马貂裘。
水国鲸波,大江虹月,玉垒频年战伐休。
烟波阔,挂蒲帆十丈,飞过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