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示长儿存心》。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道、学问和个人品德的重视,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守与选择。
开篇“我家歙山下,不满五顷田。”直接描绘出诗人的家庭背景,山下的田地虽不丰厚,但充分展现了家风的清贫。紧接着,“捐弃已过半,岂不为子钱。”表明诗人对教育和学问的重视,即使生活困难,也要牺牲物质享受以供孩子读书。
“兵甲跨江海,喧豗踰十年。”则是对动荡不安时代背景的描写,战争和战乱带来的破坏,使得诗人感慨万分。接着,“零落殆万卷,荒凉馀数椽。”反映了书籍遭受战乱破坏的景象,书籍成堆却无人问津,屋宇荒凉,只剩下几根残柱。
“借使尽售之,事亦关诸天。”诗人表达了即便把所有东西卖掉,也是为了更高远的事情。接着,“平生鄙货殖,黄金散如烟。”则描绘出诗人一生的财富观,不以积累金钱为荣,而是将财富用于帮助他人。
“孰知两鬓雪,枯肠几不饘。”表达了对年龄增长、头发变白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忧虑和不安。紧接着,“无忧恐难老,故遣百虑煎。”则是诗人面对老龄所做出的抉择,为了减轻后代的负担而努力。
“乐者未必寿,死返在我先。”此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即使快乐也不可贪图长生,死亡总会到来。下文,“属有客语我,法当营冢阡。”则是对葬身之地的考虑,以及对后事的安排。
“儿曹勿过计,葬穴自有缘。”表达了诗人对子孙的期望和教诲,不要过度计算,只需顺其自然。接着,“只鸡可以祭,故絮亦足缠。”则是对简单生活的赞美,即使只有鸡也能供作祭品,布匹虽少也足以使用。
“但戒效俚俗,佛事徒喧阗。”诗人提醒后代不要盲目追随世俗,也不应沉迷于佛教仪式中,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紧接着,“文公有家礼,夙已书诸篇。”表明诗人家庭中有自己的规矩,这些规矩早已被记录下来。
“父贫至累子,能不心恻然。”这句透露出诗人对父亲困难境况的同情和理解。下文,“揣量内无愧,视世差独贤。”则是诗人的自我评价,没有内心的歉仄,对外界的看法持有自己的标准。
“囊中了无物,积稿诗三千。”表达出诗人虽然贫穷,但思想和文学创作却非常丰富。紧接着,“讵敢望放翁,至有万首传。”则是对未来文学成就的期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后世。
“严陵所寓屋,稍已割东偏。”诗人提及了自己居住的地方,以及对土地的分配情况。下文,“邻翁觅菜地,更当乞西壖。”则是表达了对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愿望。
“今我欲裹粮,一汎涛江船。”诗人表达了想要收集粮食,准备远行的心情。紧接着,“永谢麟阁梦,宁垂鼋鼎涎。”则是对过去荣华生活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故人傥相济,匪伊归棹旋。”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对团聚的渴望。紧接着,“紫阳政自佳,携汝追群仙。”则是希望能够与家人一同追求高尚的生活理想,与古代圣贤相仿。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品德和学问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生活困境。通过对家庭、教育、财富、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抒写,诗人传达了坚守家风、重视学问,以及面对现实困难时保持高尚品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