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钟山住半腰,骑驴松下莫萧萧。
只因墩号分人我,到了经纶恨不消。
来往钟山住半腰,骑驴松下莫萧萧。
只因墩号分人我,到了经纶恨不消。
这首诗描绘了王安石(王荆公)在半山祠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生活与心境。
首句“来往钟山住半腰”,生动地描绘了王安石在钟山半山腰间来来往往的生活状态,暗示了他居于山中,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宁静的隐逸生活。次句“骑驴松下莫萧萧”,进一步刻画了王安石骑着驴,在松树下悠然自得的形象,一个“莫”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
后两句“只因墩号分人我,到了经纶恨不消”,则揭示了王安石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里的“墩号”可能是指山中的某个标记或地点,暗示了王安石虽然身处自然之中,但心中仍存有世俗的纷扰和政治的忧虑。“分人我”可能指的是他在政治上的权衡与抉择,表现出他虽退隐山林,但内心对于国家治理的渴望与遗憾。最后一句“到了经纶恨不消”,直抒胸臆,表达了王安石对于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深深遗憾与不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安石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其内心情感的细腻捕捉,展现了他既追求隐逸生活,又心系国家治理的复杂心态,是对其人格与精神世界的深刻解读。
休说登高好。岁岁登高,祗是添愁料。霜风吹雁到。
依然是、异客异乡多少。
华顶即攀空,定四际、危烽来照。
剩黄花、孤撑晚节,伴人条啸。
还教路讯城南,别馆停云,强与宽秋抱。
龙山关合巧。旧游处、应念参军乌帽。
那有兴题糕,端不为、吾生潦倒。
问何时、宣华宴上,酒悲忘了。
几点砂匀,连枝萼煖,常自吟魂牵惹。
踏雪孤寻,不待瘦驴车驾。
看楼台、低冱寒云,更竹树、暗移良夜。
问何人、擪笛江城,两行椽烛正休暇。
醇醪应早长价。犹自酸寒苦耐,冲风檐下。
白石新声,梅令鬲溪聊借。
任描摹、影暗香疏,漫错认、叶秾枝冶。
和君词、纸罅重题,岁寒心共写。
溪堂何处好,杂花手植,背郭俯晴郊。
十年云海卧,自断音书,泛宅到渔樵。
舟横野彴,渐梦落、江南春潮。
兰径深、隔邻疏援,紫蔓上藤梢。无聊。
墙东遗世,塞北为家,任旁人一笑。
休更惊、羌村烽火,投老安巢。
绿阴满地初宜夏,步水曲、山鸟相招。
沈醉语,生涯换得枯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