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传心到女流,后人应合奋前修。
若还再见阿閦国,一段风光扫土休。
初祖传心到女流,后人应合奋前修。
若还再见阿閦国,一段风光扫土休。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名为《尼童携无象书求疏》。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对佛法的领悟。
“初祖传心到女流”,开篇即点明了佛法的传承不分性别,从最初的传授者到后来的女性修行者,佛法的智慧得以延续和发扬。这句诗体现了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以及对女性在修行道路上的肯定与鼓励。
“后人应合奋前修”,诗人在此鼓励后来的修行者应当继承并超越前辈的努力,不断精进,追求更高的境界。这句话强调了佛法修行的连续性和进取精神,倡导后辈在修行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若还再见阿閦国,一段风光扫土休。”最后两句则以想象中的阿閦国为背景,表达了对佛法境界的向往与追求。阿閦国在佛教中象征着清净无染的极乐世界,诗人设想如果能再次见到这样的美好之地,那么所有的尘世烦恼都将烟消云散。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憧憬,也暗示了通过佛法修行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佛法传承、修行精神及理想境界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关于智慧、平等、慈悲与解脱的核心价值。释居简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传达了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激励人们在修行之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进。
黄卷与晤对,日日有新闻。
青山不世情,时时有佳宾。
不动利害心,且无将迎勤。
自得村童乐,何须市朝纷。
种菊绕庭砌,黄花俟秋芬。
琴书便当归,免使思白云。
犁锄理荒秽,菽水娱朝昏。
此外何所慕,甘作耕桑民。
我不愿封万户侯,愿向紫逻从公游。
郓州溪堂虢州洞,未有退之诗可留。
水近山流清澈底,竹饱千霜节如此。
廊庙之具千金躯,底事便著山岩里。
蒲鞭挂壁一事无,环佩声中了朝晡。
祝融不到林深处,客至五月怀貂狐。
徇华大夫无此乐,从渠遮山用翠幕。
若问此间奇绝处,但道胸中有丘壑。
朱朱白白池台间,好风妍日开未残。
我来觅醉苦草草,常恨不如花意闲。
山鸡飞起乱花落,下上青林穿翠壑。
世间动步即有拘,常恨不如禽意乐。
人言功名恐不免,我愿徜徉娱岁晚。
熟计淫书理白鱼,何如纵猎牵黄犬。
成都四郊如砥平,安得双鞬驰出城。
鞚飞尘起望不见,从骑寻我鸣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