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张宫傅·其一》
《挽张宫傅·其一》全文
明 / 徐孚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高秋风雨落荒城,伏枕遥传天柱倾。

报汉未能邀匹雁,系胡空自有长缨。

七年大节凌霄上,千载英灵俟海平。

闻道阖门皆殉难,恰如归去赴蓬瀛。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徐孚远为悼念张宫傅所作的挽诗之一。全诗以悲壮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与崇敬之情。

首联“高秋风雨落荒城,伏枕遥传天柱倾”描绘了秋日风雨交加的荒凉景象,暗喻张宫傅离世的悲惨情境,同时也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不安。诗人伏枕遥望,仿佛听到天柱倒塌的声音,形象地表达了对张宫傅逝世的震惊与哀痛。

颔联“报汉未能邀匹雁,系胡空自有长缨”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张宫傅忠诚与英勇的赞美。这里“报汉”指报效汉室,“邀匹雁”比喻寻求机会建功立业,“系胡”指对抗外敌,“长缨”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两句诗赞扬了张宫傅虽未能实现报国之志,但其忠诚与勇气却如同长绳一般,永远系住敌人,彰显了他的高尚品格和不屈精神。

颈联“七年大节凌霄上,千载英灵俟海平”进一步赞颂了张宫傅的崇高节操和英名永存的决心。七年的时间见证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如同直冲云霄的雄鹰,他的英灵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海面的平静,寓意着他的事迹将被后人铭记,影响深远。

尾联“闻道阖门皆殉难,恰如归去赴蓬瀛”表达了对张宫傅全家共赴国难的敬仰之情。这句诗暗示了张宫傅不仅个人英勇,其家族成员也一同为国捐躯,这种牺牲精神令人动容。最后,诗人以“恰如归去赴蓬瀛”来比喻他们像仙人般离去,既是对逝者的赞美,也是对他们高尚情操的永恒纪念。

综上所述,这首挽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张宫傅及其家族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作者介绍

徐孚远
朝代:明

(1599—1665)明松江府华亭人,字闇公。崇祯十五年举人。与同邑陈子龙、夏允彝等结几社相砥砺为名节。曾荐东阳许都义勇可用,而大吏指都为贼,竟杀之。弘光时以马、阮乱政不出。南都亡,起义兵抗清。松江破,周旋海上诸义旅间,鲁监国任为左副都御史。郑成功每有大事,咨而后行。后死于台湾。
猜你喜欢

至日

眼边斜日下高舂,又放閒人过一冬。

笑倚梅花搔白发,懒吹葭管候黄钟。

药苗带雪抽新笋,鹤势冲寒唳远峰。

大地阳回人未觉,闭门空老最高松。

(0)

泛珠江望白云山·其二

早潮暮潮时往还,大浪小浪波涛间。

一声呕哑涉江棹,十里涳濛回首山。

水寺无人僧定稳,仙岩有路鹤飞閒。

菖蒲花发便须去,居此不难凋玉颜。

(0)

送无我师还里,兼柬里中诸子

同游几日复离居,赠别无多意有馀。

白发淹留非所惜,红尘归去欲何如。

新诗近欠名山债,密约凭将故里书。

岐路转多心转惑,从来儿女会牵裾。

(0)

呈泽萌和尚·其四

林光亭午日当中,定出无心笑懒融。

片石似云争远近,双松连影失雷同。

南车直指千峰北,西水长流万派东。

从此丹霞无别客,不妨识得主人翁。

(0)

归韦涌与诸子分赋

一年一度一还乡,又是西风落叶黄。

身外镇随三事衲,鬓边新点数茎霜。

诗因见猎心仍动,月自逢秋夜未央。

今夕旧游枉相过,高歌曾记咏沧浪。

(0)

归隐罗浮留别陶握山罗戒轩

入山踪迹恐人知,一笑相逢是别时。

苦海看谁先到岸,长途怜我始分岐。

贫惭轵里能将母,老怪柴桑亦恋儿。

底事累君良不浅,未应还索赠行诗。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滕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