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观潮潮已奇,杭人犹称其力微。
丁丑观潮潮未至,作歌高楼聊纪事。
似神而非者曰三,逮兹三度潮真酣。
却非江楼观约略,创得乃在柴塘尖。
我阅柴塘筹禦海,讵图快览惊涛骇。
因缘大汛三月三,洪澜有若将子待。
跋马指东向盐官,一条银线天际看。
捲江倒海须臾至,迎来底藉江山船。
色犹未睹先闻声,礌硠磅磕輷匉訇。
徐行按辔揽其状,大哉观矣谁与京。
□毋弭节倏奔泻,并驱素车而白马。
淋淋汨汨浩汤汤,踰跇配藜白鹭下。
一空前此初遇奇,既欣旋复生愁思。
长茭厚石弗预固,秋来转瞬奚当之。
辛未观潮潮已奇,杭人犹称其力微。
丁丑观潮潮未至,作歌高楼聊纪事。
似神而非者曰三,逮兹三度潮真酣。
却非江楼观约略,创得乃在柴塘尖。
我阅柴塘筹禦海,讵图快览惊涛骇。
因缘大汛三月三,洪澜有若将子待。
跋马指东向盐官,一条银线天际看。
捲江倒海须臾至,迎来底藉江山船。
色犹未睹先闻声,礌硠磅磕輷匉訇。
徐行按辔揽其状,大哉观矣谁与京。
□毋弭节倏奔泻,并驱素车而白马。
淋淋汨汨浩汤汤,踰跇配藜白鹭下。
一空前此初遇奇,既欣旋复生愁思。
长茭厚石弗预固,秋来转瞬奚当之。
这首诗描绘了观潮的壮观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潮水的汹涌澎湃,以及观潮者的激动心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声词,如“礌硠磅磕輷匉訇”、“淋淋汨汨浩汤汤”,生动地描绘了潮水的声音和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诗的开头提到辛未年和丁丑年的观潮经历,暗示了潮水的奇特之处。接着,诗人描述了在柴塘尖的观潮体验,强调了潮水的真正震撼力。诗中还提到了在盐官看到的一条银线般的潮水,以及潮水瞬间席卷江海的壮丽景象。诗人通过“大哉观矣谁与京”的感叹,表达了对潮水壮观景象的赞叹之情。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一丝忧虑,提到长茭和厚石可能无法抵挡潮水的冲击,暗示了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性和潜在的威胁。最后,诗人感慨于潮水的突然到来,以及它带来的巨大变化,既有欣喜也有忧虑,体现了人面对自然时复杂的情感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观潮的壮美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