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夫不作无休死,试问遗书半不存。
倘许凿楹无恙在,定留贞孝涕洟痕。
奠夫不作无休死,试问遗书半不存。
倘许凿楹无恙在,定留贞孝涕洟痕。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全祖望对友人刘子去世后,其遗书散失之痛的感慨。全诗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文化传承与个人记忆消逝的忧虑。
首句“奠夫不作无休死”,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消逝的无奈。这里“奠夫”是对逝者的尊称,“无休死”则暗示了生命的终结,无法再继续其未竟之事,引出对逝者生前贡献与未完成工作的惋惜。
次句“试问遗书半不存”,直接点明了主题——遗书的散失。这里的“遗书”不仅指文字记载,更是逝者思想、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半数遗书的缺失,意味着部分知识、经验和情感的永久消失,让人心生遗憾与痛惜。
后两句“倘许凿楹无恙在,定留贞孝涕洟痕”,则是对理想状态的设想与现实的对比。如果逝者的著作能够完好保存,那么它们将见证并承载着贞洁与孝道的价值,成为后人学习与敬仰的典范。然而,现实却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未能完整保留下来,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与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想象,深刻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记忆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的警醒与呼吁。
黍麦凋零。见露寝春驹,废苑秋萤。
帝子如降,遗恨维屏。行遁事等空冥。
叹孙谋诒燕,哭高庙、冷骨无灵。
效渊明,咏刑天干戚,耕父清泠。
留都几经劫火,想卜兆当年,揆日占星。
烬灭洪杨,歌翻烧饼,兴复又起盈庭。
谱桃花宫扇,馀民恨、曲罢峰青。梦都醒。
对六朝山色,愁眼双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