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休论信息疏,仙凡自古亦殊途。
蓬山路远人难到,霜柏威高道转孤。
旧赏未应忘楚国,新诗闻已满皇都。
谁怜泽畔行吟者,目断长安貌欲枯。
别后休论信息疏,仙凡自古亦殊途。
蓬山路远人难到,霜柏威高道转孤。
旧赏未应忘楚国,新诗闻已满皇都。
谁怜泽畔行吟者,目断长安貌欲枯。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赠别》。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别后的思念和不舍,以及对人世间信息不灵通状态的感慨。
“别后休论信息疏”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意思是在分别之后,不必过多探讨外界的消息,因为这些往往难以得知或不够准确。接下来的“仙凡自古亦殊途”则是说天上的神仙与人间的凡人自古以来就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暗喻作者与朋友之间虽然相隔遥远,但心灵上仍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解。
"蓬山路远人难到,霜柏威高道转孤"写的是自然景象,其中“蓬山”指的是荒凉的山野,“霜柏”则是被霜雪覆盖的古老松树,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遥远和寂静的环境,传达了人与人之间难以相见的感慨。
"旧赏未应忘楚国,新诗闻已满皇都"表明作者对过去在楚国时期的美好记忆仍然铭记在心,而朋友新作的诗歌已经在京城中广为流传,这里“楚国”和“皇都”形成鲜明对比,既是空间上的距离,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渴望与孤独。
最后两句"谁怜泽畔行吟者,目断长安貌欲枯"则充满了深切的情感。诗人自问,誰能理解那些在河岸边行走吟诵诗歌的人?“目断”意味着视线的尽头,是对远方朋友的眺望和牵挂。而“长安貌欲枯”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京城(长安,即今陕西西安)的怀念之情,仿佛即将枯萎,如同心中的景色。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离别后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世间信息不灵通状态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