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肩苏叟后陪朱,父子经筵世已无。
谁见诸孙同盛事,槐龙阴下六丝絇。
前肩苏叟后陪朱,父子经筵世已无。
谁见诸孙同盛事,槐龙阴下六丝絇。
此诗描绘了宋朝时期宫廷内廷的场景,通过“前肩苏叟后陪朱”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人物苏轼与朱熹并置,暗示了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可能与两位学者有关,或是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接着,“父子经筵世已无”表达了对古代君臣共读经典、探讨学问情景的怀念,同时也暗含了对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的感慨。
“谁见诸孙同盛事”一句,转向对未来的想象,提出疑问:如今是否还有人能见证如此盛大的学习和传承活动?最后,“槐龙阴下六丝絇”以槐树的浓荫为背景,形象地描绘出学习者们在树荫下专注读书的情景,其中“六丝絇”可能是指六人或六组人共同学习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集体学习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是对古代文人学者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怀念,以及对未来能否延续这一传统的忧虑。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价值的深刻洞察。
中夜正无寐,何处橹声来。
河声不堪强聒,更听雁声哀。
月色依依偏照,霜气萧萧渐紧,何似解离怀。
明发吾无策,惟有快衔杯。过重阳,都未见,菊花开。
遥知数丛篱下,破蕊映书斋。
三十六陂烟水,二十四桥风月,天遣几时回。
传语闲鸥鹭,相望莫惊猜。
有手拿云,有背摩空,相期昔年。
记南方初下,送君硬语,东曹未满,寄我奇篇。
二十年间,数千里外,底事曾无人所怜。
青青鬓,但一回,相见,一度苍然。此心宁逐时迁。
且同醉金波药玉船。
要诗之悟处,深如学佛,词之妙处,绝似谈仙。
匹马江都,片帆甓社,又别西风落照边。
沉吟久,写离情不尽,雁字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