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濛到此肃衣冠,岂有时非道援难。
却向流泉甘自老,不知洗耳竟何欢。
一边清影无牛饮,三月幽光见雀团。
后世利名心太躁,古人高尚未应弹。
空濛到此肃衣冠,岂有时非道援难。
却向流泉甘自老,不知洗耳竟何欢。
一边清影无牛饮,三月幽光见雀团。
后世利名心太躁,古人高尚未应弹。
这首诗描绘了洗耳池的静谧与深邃,通过对比古今人物的心态,表达了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空濛到此肃衣冠”,描绘了洗耳池周围环境的空灵与清寂,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让人不由自主地整理衣冠,以示尊重与敬畏。接着,“岂有时非道援难”一句,借问世间是非与援助的困难,引出对道德与真理的追求,暗示了洗耳池不仅是洗涤身体之所,更是心灵净化之地。
“却向流泉甘自老,不知洗耳竟何欢。”这两句将洗耳池与自然界的流泉相联系,流泉潺潺,自得其乐,而洗耳池的水则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洗涤心灵的那一刻。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非外在的欢乐。
“一边清影无牛饮,三月幽光见雀团。”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洗耳池的静美与和谐。池边的倒影清晰而纯净,没有世俗的喧嚣;三月的月光下,一群小鸟聚集,它们或许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也或许在寻找食物,但无论是何种状态,都显得那么和谐与自在。
最后,“后世利名心太躁,古人高尚未应弹。”诗人通过对比古今,指出现代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名利,心态浮躁,而古人那种高尚的情操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反思的。这句话既是对古人高尚情操的赞美,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警醒,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与名利的同时,不应忘记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洗耳池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古今人物心态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内心平静的向往,以及对高尚情操的赞美与反思。
莘老奋徒步,首与观国宾。
俨然自约束,被服韨与绅。
黾勉丞相府,接迹舆台臣。
顾嫌任安躁,未忍裂坐茵。
推置冠獬豸,谓言我比邻。
三晋固多士,肮脏存斯人。
窜责不敢辞,狂言见天真。
南方异风俗,强食鱼尾莘。
应同贾太傅,抱屈耻自陈。
犹有痛哭书,受釐定何辰。
君家枢相扶天极,气凌霜雪忠贯日。
史家有笔叹无人,今有此人无此笔。
君侯名家千里驹,拱璧盈尺径寸珠。
合登清庙荐六瑚,合参豹尾随属车。
胡为小缓云间翮,朅来螺浦分风月。
开轩不与俗客谈,明月清风入牙颊。
只今上印去朝天,春风玉笋催缀班。
相门有相君勉旃,凌烟再写进贤冠。
堕衣黄枫香,着鬓青霜湿。
江山如故人,到眼类长揖。
客行先飞蓬,不肯拟马立。
时节当书云,相将何太急。
我本刍牧儿,家有旧蓑笠。
勤心朱墨间,销减耕耨力。
欲归倒虚囊,追赴村社集。
传言东邻翁,但空西向席。
梨栗随所有,大白更增一。
勿复问市朝,与翁醉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