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遥周道净轻尘,此去荒州始号均。
几户衡茅犹带雪,两行官柳欲回春。
儿童惯识朝山客,租赋全轻化国人。
颇觉楚封真不迩,南雍乡土即西秦。
迢遥周道净轻尘,此去荒州始号均。
几户衡茅犹带雪,两行官柳欲回春。
儿童惯识朝山客,租赋全轻化国人。
颇觉楚封真不迩,南雍乡土即西秦。
这首诗描绘了从繁华归于宁静的周道到荒凉边州的转变,以及边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首联“迢遥周道净轻尘,此去荒州始号均”以对比手法,先展现周道的清净与远方的荒凉,暗示旅程的开始。接着,“几户衡茅犹带雪,两行官柳欲回春”描绘了边州的景象,虽有零星的农舍和覆盖着积雪的茅屋,但官道两旁的柳树似乎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生机勃勃。
“儿童惯识朝山客,租赋全轻化国人”两句,通过儿童对朝山客的熟悉和租赋的减轻,展现了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对朝廷政策的积极响应,体现了边民的淳朴与和谐社会氛围。“颇觉楚封真不迩,南雍乡土即西秦”则表达了作者对边疆与中原距离遥远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边疆与内地在文化和地理上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色和人文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和边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蕴含了对国家统一和边防安全的深刻思考。
五台梵宇如丛林,第一琳宫即台麓。
度长城岭不十里,结构是间据林谷。
尚有涌泉在此东,岁久废颓未兴筑。
明朝即可礼鹫峰,止顿台怀留信宿。
川名射虎仰威棱,重过碑亭心肃穆。
金容月相原如如,而我重来阅五熟。
其旁行宫亦旧有,室宇无多幽事足。
背依峭壁高摧崣,绿云滃郁饶佳木。
时有天风翻翠涛,寒逼衣裳怯春服。
弹指光阴谩忆昔,当前印證狮王躅。
中峰千丈拔地起,特据其巅搆亭子。
初秋荟蔚尚连林,登临未露山容美。
重来木叶已半落,惟馀老翠及嫩紫。
精神气韵莫不献,纂组刻峭无能拟。
三旬饱看塞垣山,摧崣绮错固佳矣。
万景天全结搆精,又尽善焉乃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