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千丈拔地起,特据其巅搆亭子。
初秋荟蔚尚连林,登临未露山容美。
重来木叶已半落,惟馀老翠及嫩紫。
精神气韵莫不献,纂组刻峭无能拟。
三旬饱看塞垣山,摧崣绮错固佳矣。
万景天全结搆精,又尽善焉乃在此。
中峰千丈拔地起,特据其巅搆亭子。
初秋荟蔚尚连林,登临未露山容美。
重来木叶已半落,惟馀老翠及嫩紫。
精神气韵莫不献,纂组刻峭无能拟。
三旬饱看塞垣山,摧崣绮错固佳矣。
万景天全结搆精,又尽善焉乃在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四面云山亭子所见的壮丽景色。首句“中峰千丈拔地起”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山峰的高耸入云,紧接着“特据其巅搆亭子”则点明了诗人的立足之处,即在山顶上建有一座亭子。接下来的“初秋荟蔚尚连林”描绘了初秋时节,山林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登临未露山容美”一句表达了在还未完全显露山的美丽之前,诗人就已经感受到了山的魅力。随后,“重来木叶已半落,惟馀老翠及嫩紫”描述了再次来到此处时,树叶已经半落,但山色依旧苍翠欲滴,展现出四季更迭中的自然之美。
“精神气韵莫不献,纂组刻峭无能拟”则赞美了山的神韵与气势,无论是山石的纹理还是山势的陡峭,都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接着,“三旬饱看塞垣山,摧崣绮错固佳矣”表明诗人在此停留了三旬之久,充分欣赏了边塞山脉的壮丽景色。
最后,“万景天全结搆精,又尽善焉乃在此”总结了整幅画面的完美构建,强调了此处的景色不仅美在自然景观,更美在它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赞美之情。
世乱赘腐儒,斯文极天㭬。
厄年逢在巳,硕果仍见夺。
京曹昔共居,沧海氛巳恶。
果然大轴翻,含生化毛角。
决去我何成,强留翁岂乐。
旧京再相见,温伟惊索寞。
逃禅郁苦悲,精气遂销铄。
区区整齐志,片纸重山岳。
向来桐城宗,所尚义理学。
乾隆四库开,纪戴侈通博。
抑扬汉宋间,持世失扃钥。
惜抱示异同,百鸷见一鹗。
湘乡用绪馀,乾坤再清廓。
饮鸩虽群甘,救死岂无药。
惟翁渫不食,辛勤守衣钵。
验方信昭昭,后起谁寄托。
任重吾道远,才老天心奇。
沉吟鬓未霜,忽巳七十时。
主忧臣分辱,锡嘏惟逊辞。
愧彼惜涓埃,妄徼非分施。
竭来慰朋旧,婉娈花前卮。
云天需宴乐,贞吉符爻词。
严整性所耽,鸡鸣日孳孳。
属作夜起图,此意谁能知。
精金淬百鍊,事会无穷期。
夜衣不遑寝,逆旅真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