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乱赘腐儒,斯文极天㭬。
厄年逢在巳,硕果仍见夺。
京曹昔共居,沧海氛巳恶。
果然大轴翻,含生化毛角。
决去我何成,强留翁岂乐。
旧京再相见,温伟惊索寞。
逃禅郁苦悲,精气遂销铄。
区区整齐志,片纸重山岳。
向来桐城宗,所尚义理学。
乾隆四库开,纪戴侈通博。
抑扬汉宋间,持世失扃钥。
惜抱示异同,百鸷见一鹗。
湘乡用绪馀,乾坤再清廓。
饮鸩虽群甘,救死岂无药。
惟翁渫不食,辛勤守衣钵。
验方信昭昭,后起谁寄托。
世乱赘腐儒,斯文极天㭬。
厄年逢在巳,硕果仍见夺。
京曹昔共居,沧海氛巳恶。
果然大轴翻,含生化毛角。
决去我何成,强留翁岂乐。
旧京再相见,温伟惊索寞。
逃禅郁苦悲,精气遂销铄。
区区整齐志,片纸重山岳。
向来桐城宗,所尚义理学。
乾隆四库开,纪戴侈通博。
抑扬汉宋间,持世失扃钥。
惜抱示异同,百鸷见一鹗。
湘乡用绪馀,乾坤再清廓。
饮鸩虽群甘,救死岂无药。
惟翁渫不食,辛勤守衣钵。
验方信昭昭,后起谁寄托。
这首挽诗《挽马通伯》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诗中不仅展现了对逝者生前学术成就的赞誉,也流露出对其遭遇的同情与感慨。
首句“世乱赘腐儒”点明了时代背景,暗示了马通伯所处的动荡年代,以及其作为学者的不易。接着“斯文极天㭬”则赞扬了马通伯在学问上的卓越贡献。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厄年逢在巳”、“硕果仍见夺”等描述,反映了马通伯在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以及他所遭受的损失和挑战。
“京曹昔共居,沧海氛巳恶”两句,通过回忆与马通伯共事的往事,以及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对逝者的怀念。随后,“果然大轴翻,含生化毛角”可能是指马通伯在学术上的重大突破或转变,使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
“决去我何成,强留翁岂乐”表达了对马通伯选择离开的尊重与理解,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的不舍。接下来的“旧京再相见,温伟惊索寞”则描述了再次见面时的场景,以及对马通伯精神状态的关切。
“逃禅郁苦悲,精气遂销铄”可能指的是马通伯在逃避世俗烦恼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状态的消沉。而“区区整齐志,片纸重山岳”则赞美了马通伯在学术上严谨追求的精神,即使是一张薄薄的纸,也能承载厚重的知识与智慧。
最后,“向来桐城宗,所尚义理学”、“乾隆四库开,纪戴侈通博”等句子回顾了马通伯的学术背景与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抑扬汉宋间,持世失扃钥”表达了对马通伯在学术观点上的包容与批判精神的认可。“惜抱示异同,百鸷见一鹗”、“湘乡用绪馀,乾坤再清廓”则是对马通伯在学术上的独特见解和对后世的影响的肯定。
“饮鸩虽群甘,救死岂无药”可能是在暗示马通伯在学术探索中所面临的困境与牺牲,但同时也强调了寻求生存之道的重要性。“惟翁渫不食,辛勤守衣钵”表达了对马通伯坚守学术传统与精神遗产的敬佩。“验方信昭昭,后起谁寄托”则寄寓了对马通伯学术遗产传承与影响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深情地表达了对马通伯学术成就的赞誉、对其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期待,展现了陈曾寿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
东来渤澥浸扶桑,下见南溟接渺茫。
潮平半拍中华岸,流远时通异域航。
十洲三岛知何在,兴雨腾云多变态。
曾闻鞭石总成虚,复拟扬尘焉可待。
登高望远苦难超,百川并注归沃焦。
忘机鸥鸟狎烟艇,遭睡骊龙弃纬萧。
有客三年居海上,大观饱目心神爽。
倘可浮槎伴列仙,不然乘桴穷沆漭。
昔逢若士吾家子,蒙谷行游苍雾里。
今应何处访安期,我欲从之隔弱水。
安得乘风生羽翰,飞越蓬壶周历金台玉阁三千里。
我初返旧疆,原野尚枯赤。
油云忽四兴,甘澍满田泽。
农人相慰欢,举趾盈阡陌。
今年复有秋,卒岁仍有获。
返棹珠江濆,恒情倍自适。
共道圣明朝,燔然悯疾阨。
有诏及闾阎,苛条尽蠲革。
欣跃遍群黎,若旱逢膏液。
造物本无私,皇仁亦自辟。
胥颂圣同天,里巷今安席。
早晚下徵书,岩穴搜贤硕。
伫见东山人,弹冠趋禁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