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来渤澥浸扶桑,下见南溟接渺茫。
潮平半拍中华岸,流远时通异域航。
十洲三岛知何在,兴雨腾云多变态。
曾闻鞭石总成虚,复拟扬尘焉可待。
登高望远苦难超,百川并注归沃焦。
忘机鸥鸟狎烟艇,遭睡骊龙弃纬萧。
有客三年居海上,大观饱目心神爽。
倘可浮槎伴列仙,不然乘桴穷沆漭。
昔逢若士吾家子,蒙谷行游苍雾里。
今应何处访安期,我欲从之隔弱水。
安得乘风生羽翰,飞越蓬壶周历金台玉阁三千里。
东来渤澥浸扶桑,下见南溟接渺茫。
潮平半拍中华岸,流远时通异域航。
十洲三岛知何在,兴雨腾云多变态。
曾闻鞭石总成虚,复拟扬尘焉可待。
登高望远苦难超,百川并注归沃焦。
忘机鸥鸟狎烟艇,遭睡骊龙弃纬萧。
有客三年居海上,大观饱目心神爽。
倘可浮槎伴列仙,不然乘桴穷沆漭。
昔逢若士吾家子,蒙谷行游苍雾里。
今应何处访安期,我欲从之隔弱水。
安得乘风生羽翰,飞越蓬壶周历金台玉阁三千里。
此诗《海上谣》描绘了诗人对大海的遐想与感慨。开篇“东来渤澥浸扶桑,下见南溟接渺茫”以磅礴之势,将读者带入浩瀚无垠的大海之中,扶桑与南溟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
“潮平半拍中华岸,流远时通异域航”则进一步描绘了大海的壮阔与连通性,潮水轻轻拍打着中华大地的海岸线,同时又与远方的异域相连,象征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十洲三岛知何在,兴雨腾云多变态”中,“十洲三岛”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境,此处借以表达对理想世界和神秘之地的追寻。“兴雨腾云”则描绘了大海变幻莫测的景象,既有风雨交加的壮丽,也有云雾缭绕的神秘。
“曾闻鞭石总成虚,复拟扬尘焉可待”通过“鞭石”与“扬尘”的典故,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追求,既有对过去传说的追忆,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登高望远苦难超,百川并注归沃焦”则展示了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渺小感,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百川汇聚于沃焦,象征着万物归一的自然法则。
“忘机鸥鸟狎烟艇,遭睡骊龙弃纬萧”通过鸥鸟与骊龙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宁静与动荡的思考。鸥鸟在烟艇上自由翱翔,而骊龙则可能象征着某种束缚或挑战。
“有客三年居海上,大观饱目心神爽”描述了一位长期生活在海上的客人,饱览了大海的壮丽景色,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愉悦与满足。
“倘可浮槎伴列仙,不然乘桴穷沆漭”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凡尘、与仙人共游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昔逢若士吾家子,蒙谷行游苍雾里”提到古代神话人物若士,以及蒙谷的行踪,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神话色彩与历史底蕴。
“今应何处访安期,我欲从之隔弱水”表达了诗人对寻找古代仙人的渴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安得乘风生羽翰,飞越蓬壶周历金台玉阁三千里”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借助风力飞翔,穿越仙境,遍历各种华美的宫殿,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以大海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典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表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