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水见山影,微风吹有无。
不知玉屏上,谁与白云孤。
石小亦成洞,峰多不出湖。
茅茨归去好,霜月在高梧。
隔水见山影,微风吹有无。
不知玉屏上,谁与白云孤。
石小亦成洞,峰多不出湖。
茅茨归去好,霜月在高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间的静谧画面,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相映、云雾缭绕的景象。首句“隔水见山影”,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山影在水中轻轻摇曳,增添了几分朦胧与梦幻。接着,“微风吹有无”一句,通过轻柔的风,营造出一种飘渺不定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微妙变化。
“不知玉屏上,谁与白云孤”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山峰比作玉屏,白云则像是孤独地依附于其上的点缀,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孤独之感的思考。这种孤独并非真正的寂寞,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状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后半部分转而描写归隐之意。“石小亦成洞,峰多不出湖”两句,通过描述小石洞和众多山峰与湖泊的关系,暗示了隐居生活中的简单与宁静。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石洞,也能成为心灵的避风港;而众多山峰虽多,却也难以完全覆盖整个湖面,象征着即便是在繁华世界中,也有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最后,“茅茨归去好,霜月在高梧”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茅屋、霜月、高梧,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秋光澄几牖,入夜有余清。
丛菊绚屋壁,环向各为情。
华镫更交辉,群蕊滋晶莹。
徵歌引羽商,箫管问瑶笙。
曲缓落轻尘,缥缈度新声。
气静欲息机,那复世味撄。
嗟彼利禄客,役役多所营。
何如付澹忘,杯酒慰平生。
微醺醒归路,天半斗参横。
南塘小儿弄兵戏,抹额红巾等山魅。
夜切人肝作脯甘,对裂轻缯如破絮。
杀人不死还等闲,随上军门求补吏。
山中日日报揭竿,百道军书勒簿尉。
簿尉何能令请行,牙兵几队趋山际。
昨日书来珍重看,云已破贼数十辈。
留之不可诛不胜,细作爰书别党类。
我闻此语心独欢,贤者宁不当如是。
呜呼作贼不死死者冤,民不作贼将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