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梵宇如丛林,第一琳宫即台麓。
度长城岭不十里,结构是间据林谷。
尚有涌泉在此东,岁久废颓未兴筑。
明朝即可礼鹫峰,止顿台怀留信宿。
川名射虎仰威棱,重过碑亭心肃穆。
金容月相原如如,而我重来阅五熟。
其旁行宫亦旧有,室宇无多幽事足。
背依峭壁高摧崣,绿云滃郁饶佳木。
时有天风翻翠涛,寒逼衣裳怯春服。
弹指光阴谩忆昔,当前印證狮王躅。
五台梵宇如丛林,第一琳宫即台麓。
度长城岭不十里,结构是间据林谷。
尚有涌泉在此东,岁久废颓未兴筑。
明朝即可礼鹫峰,止顿台怀留信宿。
川名射虎仰威棱,重过碑亭心肃穆。
金容月相原如如,而我重来阅五熟。
其旁行宫亦旧有,室宇无多幽事足。
背依峭壁高摧崣,绿云滃郁饶佳木。
时有天风翻翠涛,寒逼衣裳怯春服。
弹指光阴谩忆昔,当前印證狮王躅。
此诗描绘了五台山台麓寺的壮丽景色与庄严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台麓寺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变迁一一展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宗教圣地之感。
首句“五台梵宇如丛林”,以“丛林”比喻五台山的众多寺庙,形象地描绘了佛教圣地的繁盛景象。接着,“第一琳宫即台麓”点明了台麓寺在五台山中的地位,作为“琳宫”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度长城岭不十里,结构是间据林谷”两句,通过描述从长城岭到台麓寺的距离和路径,展现了前往寺庙的自然风光与地理特点。随后,“尚有涌泉在此东,岁久废颓未兴筑”则提到了台麓寺周边的自然景观——涌泉,以及寺庙的历史变迁。
“明朝即可礼鹫峰,止顿台怀留信宿”表达了诗人对明日参拜鹫峰的期待,以及在台怀寺停留一晚的安排,体现了他对佛教圣地的虔诚之心。
“川名射虎仰威棱,重过碑亭心肃穆”描绘了台麓寺周围的山水之美,以及诗人再次经过碑亭时内心的庄重与敬畏之情。
“金容月相原如如,而我重来阅五熟”通过对比“金容月相”的永恒与诗人五次来访的时光流转,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感受。
“其旁行宫亦旧有,室宇无多幽事足”提到台麓寺附近的行宫,虽空间不大,但充满宁静与神秘的气息。
“背依峭壁高摧崣,绿云滃郁饶佳木”描绘了台麓寺背后的峭壁与茂密的树林,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逸之感。
“时有天风翻翠涛,寒逼衣裳怯春服”通过自然界的风与水波,进一步渲染了台麓寺的静谧与清凉,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
最后,“弹指光阴谩忆昔,当前印證狮王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当下所见景象的深刻体会,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寻找心灵的共鸣。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台麓寺及其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更蕴含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台麓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这一圣地的深厚情感。
驱马涉深涧,山径极深窈。
蜂房比老屋,矗矗寄林薮。
颇辞尘俗喧,迥出烟霞杪。
逡巡问主人:住此安乐否?
主人向我言,两姓世相守。
辈辈为婚姻,已是百年久。
开群自牛羊,忘归任鸡狗。
怡然古人风,此事出意表。
须臾罗酒浆,儿女忽环绕。
殷勤劝我饮,殊觉礼数厚。
自辞酒味薄,将意不堪口。
聊得慰寂寞,且用息奔走。
蘧庐止一宿,漂泊等飞鸟。
愁多不成寐,庭树鸡戒晓。
天明趋长途,失笑愧林叟。
世变日已深,人心不如古。
狐狸向人号,鳅鳝为谁舞?
承恩喜则人,怫意怒还虎。
白日当交衢,杀人莫知禦。
官府不敢问,曲意尽摩抚。
生者半逃移,死者空尘土。
礼法徒有名,生民已无主。
矧今居官人,冰炭生肺腑。
中心为私室,藉口誇公举。
何意慕蔺廉,当面成汉楚。
事功无由成,丧乱遽如雨。
上天亦何怒,生民亦何苦?
红日将西沈,悲歌望伊吕。
惟我宗人兄,早登南宫试。
当时太极赋,可使纸价贵。
文章有馀勇,一鼓作士气。
旋收成均誉,遂发兰台秘。
迎亲来远游,禄仕见初志。
悬车不及晚,重是爱日意。
桓楹树阡表,彝鼎铭祭器。
哀荣两无忝,子道兹盖备。
昔往弗可追,今归复何亟。
江皋冠盖集,潮水舟楫驶。
能无英琼瑰,持用答嘉遗。
回首望金华,草树亦增贲。
泗河汩汩流青铜,鲁桥突兀横长虹。
惊波荡潏石斗怒,石门空洞如㢮弓。
风霜剥蚀势欲压,乱石齿齿填深洪。
南连淮楚九地厚,东导齐鲁群流通。
征商贸易百货阜,来帆去棹纷奔冲。
车轮彭鍧铎声急,马蹄蹴跃尘影红。
我游天京偶经此,一见淳俗真尧封。
扁舟胶涸守连日,欲去未去心忡忡。
嗟予行役浪自苦,飒飒吟鬓将秋蓬。
摩挲残碣讨遗迹,搔首蹢躅斜阳中。
衔杯一洗胸芥蒂,浩歌目送吴天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