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白尚书,居士众称首。
魔军坐调伏,消散如拉朽。
何如丹阳侯,法鼓开听牖。
方当与天游,岂复为物囿。
当年白尚书,居士众称首。
魔军坐调伏,消散如拉朽。
何如丹阳侯,法鼓开听牖。
方当与天游,岂复为物囿。
这首诗通过对比白尚书和丹阳侯,以及他们与佛法的关系,展现了对修行境界的深刻理解。"当年白尚书,居士众称首",描绘了白尚书在当时居士中的领袖地位,暗示其深厚的修行基础。"魔军坐调伏,消散如拉朽",形象地描述了他面对修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从容不迫地调伏心魔,使其如同枯木朽枝般轻易消散,体现了高超的禅定功夫和内心的坚定。
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了丹阳侯,"何如丹阳侯,法鼓开听牖",通过"法鼓"这一佛教术语,象征着丹阳侯在佛法的引导下,心灵之门被打开,接受并理解佛法的深奥教义。"方当与天游,岂复为物囿",表达了丹阳侯修行达到的高远境界,仿佛与天地同游,不再受限于世俗的束缚,达到了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佛法修行的深刻感悟,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传递了对理想修行状态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比不同修行者的境界,诗人巧妙地探讨了修行的不同层次和最终目标,即与自然和谐共存,达到心灵的彻底解放。
鸡鸣起冠带,驱马出邹邑。
敬谒伏生祠,堂陛邈难及。
上古帝王书,冥心事时习。
惜哉乖世用,荏苒馀九十。
孰知天慭遗,绝学赖之立。
流传廿八篇,奥义诚乃急。
区区梅内史,所上何杂集。
古文反平易,今文独艰涩。
冥茫千载疑,欲剖空汲汲。
况复治道微,断简谁为缉。问生寂无言,再拜重?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