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此南村居,自昔纾真想。
一朝就仁里,惬我心所仰。
故人尽比邻,时时共来往。
浊醪既同持,清文亦俱赏。
日入未能去,挈杖出林莽。
荒径行当辟,新苗渐已长。
多谢沮溺翁,千载良吾党。
眷此南村居,自昔纾真想。
一朝就仁里,惬我心所仰。
故人尽比邻,时时共来往。
浊醪既同持,清文亦俱赏。
日入未能去,挈杖出林莽。
荒径行当辟,新苗渐已长。
多谢沮溺翁,千载良吾党。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在南村居住时的闲适生活和与友人的交往。诗人薛蕙以陶渊明的口吻,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眷此南村居”,流露出对南村居所的深情眷恋。接着,“自昔纾真想”表明这种情感由来已久。陶渊明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南村正是他理想中的栖息之地。
“一朝就仁里,惬我心所仰”两句,点明了陶渊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定居在仁里,满足了他的内心向往。这里的“仁里”象征着理想的居住环境和心灵的归宿。
“故人尽比邻,时时共来往”描绘了陶渊明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彼此为邻,频繁相聚,共享生活的乐趣。这体现了陶渊明重视友情,乐于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流的思想。
“浊醪既同持,清文亦俱赏”进一步展示了陶渊明的生活情趣。他与朋友们一起品尝粗朴的酒,欣赏高雅的文学作品,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简朴而真挚的交往,反映了陶渊明对物质生活淡泊的态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日入未能去,挈杖出林莽”表现了陶渊明在日落时分仍不愿离去的情景。他手持拐杖,走出密林,似乎在探索更广阔的自然世界,或是在思考人生哲理。这一细节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荒径行当辟,新苗渐已长”则描绘了陶渊明在荒径上开辟道路,观察新生植物生长的场景。这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关注,也寓意着他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变化。
最后,“多谢沮溺翁,千载良吾党”表达了对古代隐士沮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陶渊明将自己视为与沮溺一样的志同道合者,强调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正知音的珍惜。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陶渊明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追求。它不仅赞美了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也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江南有佳植,名列果品中。
仙郎乃独好,官舍亲培封。
亭亭异众卉,秀茂当严冬。
深绿冷逾茂,繁青寒更浓。
满树叶葱茜,阴森密成丛。
岁晏不改色,傲睨雪与风。
所以玩物者,爱比松柏同。
灌溉役舆隶,赋咏劳群公。
人物两奇特,永言播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