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舍利珠,瘗之海东石。
夜来九龙争,风雨拔林柏。
六丁纷呵护,宝物安所宅。
至今月黑时,光腾几千尺。
佛有舍利珠,瘗之海东石。
夜来九龙争,风雨拔林柏。
六丁纷呵护,宝物安所宅。
至今月黑时,光腾几千尺。
这首诗《含珠林》由明代诗人李濂创作,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壮丽的景象。诗中以“佛有舍利珠”开篇,巧妙地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瘗之海东石”一句,点明了舍利珠被埋藏在海东岩石之下的故事背景,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夜来九龙争,风雨拔林柏”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夜晚九龙争夺舍利珠的场景,以及随之而来的狂风暴雨,拔起林中的柏树,展现了自然界的强大与神秘力量。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也暗示了舍利珠非凡的影响力。
“六丁纷呵护,宝物安所宅”则进一步强调了舍利珠的珍贵与神圣,即便是六丁神祇这样的守护者也无法完全保护它,其所在之处充满了未知与神秘。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对宝物的敬畏之情,也暗含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最后,“至今月黑时,光腾几千尺”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维度。即使是在黑暗的夜晚,舍利珠依然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千尺之地,象征着真理、智慧或信仰的力量不因环境的限制而减弱。这一句不仅是对前文描述的总结,也是对诗歌主题的深化,表达了诗人对于永恒真理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含珠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既具宗教色彩又充满自然奇观的世界,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旭践山中蹊,午憩岩上石。
云移石欲堕,雨霁蹊犹湿。
倚策眺两湖,波光焕相袭。
东若既纡青,西蘅亦凝碧。
芙蓉落双镜,天影浮重璧。
不睹水分流,但觉洲如织。
樯乌有离声,矶鸥无并翼。
会兹物化情,感彼高深迹。
从适得所遣,何为苦拘迫。
燕京老人鬓若丝,生长富贵无人欺。
少年慷慨结豪侠,弯弓气压幽并儿。
自嗟迩来筋力衰,动须僮仆相扶持。
忽惊杂虏到门巷,黄金如山难解危。
馀息独存剑锋下,子孙散尽生何为。
厩马北驱嘶故主,劲风吹断枯桑枝。
哀哉行,天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