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予遘阳九,不得全天形。
接舆已髡首,桑扈亦裸行。
兰草非人锄,鸾皇乃自烹。
念君意气存,禦侮如干城。
小人箕其舌,君子渊无声。
经德不可回,相将保千龄。
嗟予遘阳九,不得全天形。
接舆已髡首,桑扈亦裸行。
兰草非人锄,鸾皇乃自烹。
念君意气存,禦侮如干城。
小人箕其舌,君子渊无声。
经德不可回,相将保千龄。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答谭非庸》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感慨。
首先,“嗟予遘阳九,不得全天形。”诗人感叹自己遭遇了动荡不安的时代,无法保持自身的完整与安全。这里的“阳九”指的是古代用来形容灾年或乱世的词语,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宁。
接着,“接舆已髡首,桑扈亦裸行。”接舆和桑扈是古代的隐士,这里通过描述他们剃光头、赤身露体的行为,象征着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传统道德的坚守。接舆和桑扈的形象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诗人内心矛盾与挣扎的象征。
“兰草非人锄,鸾皇乃自烹。”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兰花与鸾鸟比作高尚的品质与理想,而“人锄”与“自烹”则分别象征着这些美好事物被世俗所破坏或自我毁灭的命运。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无奈与痛心。
“念君意气存,禦侮如干城。”诗人表达了对朋友谭非庸的敬佩之情,认为他坚持正义,如同城墙一般抵御外来的侵扰,保护国家与人民。这体现了诗人对于忠诚与勇敢品质的推崇。
“小人箕其舌,君子渊无声。”这两句诗对比了小人与君子的不同表现。小人满口谎言,而君子则保持沉默,但其内心却充满智慧与力量。这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德品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君子之风的向往。
最后,“经德不可回,相将保千龄。”诗人坚信高尚的品德是不可改变的,希望与朋友一同守护这种美德,以期长久地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传承与坚守的执着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与比喻,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个人命运、道德品质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立场,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