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胜多因僻,入山不厌深。
岩花标法喜,埭竹空禅心。
云态任舒卷,泉声自酌斟。
华峰窗户里,曾倚笠亭吟。
取胜多因僻,入山不厌深。
岩花标法喜,埭竹空禅心。
云态任舒卷,泉声自酌斟。
华峰窗户里,曾倚笠亭吟。
这首诗描绘了法螺寺的静谧与禅意,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自然景观的宁静与和谐。
“取胜多因僻,入山不厌深。” 开篇即点明了法螺寺所在之地的偏僻与深远,暗示此处远离尘嚣,是心灵得以栖息的净土。诗人对深入山林的探索充满热情,不觉厌倦,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岩花标法喜,埭竹空禅心。” 描述了岩石间绽放的花朵,仿佛在展示着佛法的喜悦;而溪边的竹子则似乎在为空寂的心灵提供了一片静谧的空间,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清幽氛围。
“云态任舒卷,泉声自酌斟。” 这两句通过动态的云彩和静态的泉水,展现了自然界中无常与恒定的对比,云彩随风变化,泉水潺潺不绝,象征着佛法中的无常与永恒,以及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华峰窗户里,曾倚笠亭吟。” 最后一句以想象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在华美山峰环绕的窗户内,曾经有人倚靠着笠亭,吟诵着诗歌。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诗意,也暗示了法螺寺不仅是自然与佛法的交汇处,也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与思考的场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法螺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禅宗气息和自然之美,同时也蕴含了对内心世界探索与净化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