搆屋藉地基,斸山土变石。
一年脆且黄,二年坚以碧。
曲穿枫桕根,浅带斧凿迹。
本以碍庭辟,翻为庭张壁。
崚嶒缛草秋,晻霭吐云夕。
有骨亦有韵,画法标高格。
因悟石本山,事半功倍得。
设向平壤求,撮炼终无益。
搆屋藉地基,斸山土变石。
一年脆且黄,二年坚以碧。
曲穿枫桕根,浅带斧凿迹。
本以碍庭辟,翻为庭张壁。
崚嶒缛草秋,晻霭吐云夕。
有骨亦有韵,画法标高格。
因悟石本山,事半功倍得。
设向平壤求,撮炼终无益。
这首诗《斸山》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描绘了从山中开凿石材的过程,展现了对自然与人工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搆屋藉地基,斸山土变石”点明了建造房屋需要依赖大地的基础,而从山中开凿石材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步骤。接下来,“一年脆且黄,二年坚以碧”描述了石材从脆弱的黄色变为坚硬的绿色,暗示了时间与自然的力量。
“曲穿枫桕根,浅带斧凿迹”描绘了石材在穿过枫树和桕树根部时留下的痕迹,既展示了石材的坚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接着,“本以碍庭辟,翻为庭张壁”则表达了原本阻碍庭院开辟的石材,却意外成为了装饰庭院的墙壁,寓意着事物的价值可能在不同的视角下被重新发现。
“崚嶒缛草秋,晻霭吐云夕”描绘了石材在秋季草木繁茂的景象中,与晚霞云雾相映成趣的美丽画面,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主题。最后,“有骨亦有韵,画法标高格”指出石材不仅具有物质的硬度,还蕴含着艺术的韵律和美学的高度,强调了其内在价值。
“因悟石本山,事半功倍得。设向平壤求,撮炼终无益。”总结了从山中开凿石材的智慧,即在自然中寻找材料比在平地上创造材料更为高效。同时,也提醒人们不应忽视自然界的资源,而应合理利用,避免徒劳无功的努力。
整首诗通过对开凿石材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思。
杏烟湿鬓秋千下,银蜡光寒曲屏画。
数漏闲过每睡时,月明微见堕游丝。
欲归自踏娉婷影,风动玉钗花亦冷。
屋贮娇愁锁幔纱,青丝嘶骑醉谁家。
管弦不动空台榭,梦与乌衣语中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