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非有罪,兹山聊归止。
山猿隔云住,共饮山中水。
读书时有兴,坐石忘却起。
西山忽然暮,往往遗巾履。
经时一出门,兼候僮仆喜。
常被山翁笑,求名岂如此。
齿发老未衰,何如且求己。
落第非有罪,兹山聊归止。
山猿隔云住,共饮山中水。
读书时有兴,坐石忘却起。
西山忽然暮,往往遗巾履。
经时一出门,兼候僮仆喜。
常被山翁笑,求名岂如此。
齿发老未衰,何如且求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在开篇,诗人提出“落第非有罪”,说明他对于科举考试不以成绩为然,不认为失败就是罪过。这反映出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接着,“兹山聊归止”表明诗人选择回到山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山猿隔云住,共饮山中水”描绘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山猿(即山中的猿猴)与诗人一同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而且还一起喝着山中的清泉。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生活理念。
“读书时有兴,坐石忘却起”则展现了诗人的阅读乐趣,他在山中读书时会完全沉浸其中,以至于坐在石头上时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状态反映出诗人对于知识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西山忽然暮,往往遗巾履”则描绘了一种意外发现美景的情形。诗人在西山行走时,不经意间到了傍晚,他常常会忘记带上自己的头巾和鞋子,这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体现了他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
“经时一出门,兼候僮仆喜”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享受。即使是短暂地走出家门,他也会等待着那些能够理解和分享他快乐的心灵伴侣。
“常被山翁笑,求名岂如此”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俗功名观点的一种自嘲。他常常被居住在山中的老者所笑谈,因为他们认为追求名利并非生活的全部意义。
最后,“齿发老未衰,何如且求己”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生命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坚持。尽管牙齿和头发都已渐渐变白,但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追求,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独立。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隐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知识与心灵自由的深刻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明志。
倚锦瑟,击玉壶,吴中狂士游成都。
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
青丝金络白雪驹,日斜驰遣迎名姝。
燕脂褪尽见玉肤,绿鬟半脱娇不梳。
吴绫便面对客书,斜行小草密复疏。
墨君秀润瘦不枯,风枝雨叶笔笔殊。
月浸罗袜清夜徂,满身花影醉索扶。
东来此欢堕空虚,坐悲新霜点鬓须。
易求合浦千斛珠,难觅锦江双鲤鱼。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
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
巴滇绿骏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
笑老奸、遗臭到如今,留空壁。边书静,烽烟息。
通轺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
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龙为匹。
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