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扶犁手,为儒父兄意。
全家饱官廪,发肤尽君赐。
一念三稽首,报答迄未议。
向来挹前修,谓可跬步至。
即今频频食,空负堂堂志。
尚当桑榆收,未可弁髦弃。
柰何不自爱,生理冒所忌。
致君荣吾亲,环省已不冀。
馀年犹视息,旧学有造诣。
其次在立言,揆予敢辟是。
于世粗有益,就死可无愧。
噬将金玉女,凛凛戒失坠。
我本扶犁手,为儒父兄意。
全家饱官廪,发肤尽君赐。
一念三稽首,报答迄未议。
向来挹前修,谓可跬步至。
即今频频食,空负堂堂志。
尚当桑榆收,未可弁髦弃。
柰何不自爱,生理冒所忌。
致君荣吾亲,环省已不冀。
馀年犹视息,旧学有造诣。
其次在立言,揆予敢辟是。
于世粗有益,就死可无愧。
噬将金玉女,凛凛戒失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的《病起四诗(其四)四论报》,表达了诗人对个人身份转变和报效国家的思考。首句“我本扶犁手”表明诗人出身农家,后来通过读书成为儒生,肩负着家族的期望。他深知自己的衣食皆源于官府的恩赐,因此心怀感激。
“一念三稽首”表达他对君主的深深敬意,但又意识到自己尚未找到切实的报答方式。“向来挹前修”暗示他曾经仰慕先贤,期待通过微小的进步来实现报国。然而,“频频食”而无所作为,让他感到辜负了宏大的志向。
诗人明白,虽然仕途无望,但仍要珍惜晚年时光,继续钻研学问,以著书立说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其次在立言”表明他选择通过学术成就来实现自我价值。他认为这样做至少能对世间有些许益处,即使不能直接致君亲荣,也能问心无愧。
最后两句“噬将金玉女,凛凛戒失坠”以警示之语结束,寓意要谨慎行事,以免堕入贪图享乐的深渊。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个人责任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