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
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
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烱然。
长嗟灵运不知道,强剪美须插两颧。
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
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
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
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烱然。
长嗟灵运不知道,强剪美须插两颧。
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
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描绘的是杨惠之所塑维摩诘菩萨像的风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佛像的形态,如“金粟如来瘦如腊”,形象地描绘出维摩像的清瘦,犹如腊月里的佛陀。接下来,他通过“法门论极两相可”暗示佛法深奥,言传身教难以尽述。
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心修养,“至人养心遗四体”,即使身体瘦削,也非病态,而是精神境界的体现。对塑像者杨惠之的技艺,他以“鲐皮束骨筋扶咽”形容其精妙,形象生动。维摩像虽静坐如病鹤,眼神却炯炯有神,显示出超凡的定力。
诗人借维摩像批评了刘禹锡(灵运)过于追求外在美,而忽视内在修行,如“长嗟灵运不知道,强剪美须插两颧”。他指出,真正的修行者如维摩,视自身如枯木,连割去右臂都不以为意,更不必在乎世俗的审美标准。
最后,诗人感慨杨惠之的塑像意图被世人误解,只有游方僧人才能理解并施舍钱财,表达了对这位艺术家孤独坚守的敬意。整首诗通过对维摩像的描绘,寓含了对佛教修行和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