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隆上人,丛林游历遍。
一入焦山门,便下延寿院。
终朝何辘辘,吃药都无验。
火后一茎茅,众人皆总见。
宣州隆上人,丛林游历遍。
一入焦山门,便下延寿院。
终朝何辘辘,吃药都无验。
火后一茎茅,众人皆总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隆上人的宣州僧侣,他游历了众多寺庙,最终选择了焦山的延寿院作为栖身之所。诗中通过“终朝何辘辘,吃药都无验”这一句,形象地展现了隆上人在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即使服药也未能见效,依然坚持每日的修行活动。而“火后一茎茅,众人皆总见”则暗示了隆上人生活的简朴与清贫,即便是在火灾之后,仅剩一茎茅草为居,但他的存在却为众人所熟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隆上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修行经历,展现了佛教僧侣在追求精神解脱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坚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僧侣生活的一种普遍认知。诗中蕴含了对僧侣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赞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
子真依前家谷口,无地栽禾只栽柳。
否亨千态古难常,与物浮沉儿女诟。
鹍鹏海伏而天飞,鹪鹩林栖惟一枝。
迂谈阔论偶相识,千世一遇非为迟。
君看大旱希云霓,又看朝隮雷雨随。
天之神力岂不大,若丰若约无定姿。
况夫人物在宇宙,无异蝇蚁停杯卮。
生亡尚非已主宰,滋味得不随醇醨。
是以众人察察日不足,我独闷闷顽无知。
方吾醺酣以盂杯为小,正见沧海如池沼。
子又作诗劝我醉如泥,得非亦以悯悯为胜晓。
子美欲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嗟我一室久疏陋,风飘雨剥堵不环。
欲具茅茨小编葺,斤斧四顾家无山。
谁谓潘郎坐华屋,肯为湫隘兴永叹。
惠以南山好松柏,剪伐既就皆丸丸。
我今朴斲遂有日,居处可望庵冗宽。
方知广厦庇寒士,子美之论非高谈。
古人骨朽高义尽,习为鄙吝风俗悭。
皆使如公眼青白,古人风义当复还。
吾闻渊明谢主人,冥报止谓因盘餐。
公今饭我德何啻,渊明诗来犹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