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歌何处响,迢递白云深。
袅袅潭边起,萧萧空外音。
何须谐律吕,即此是讴吟。
却厌青楼曲,商音摅暮林。
樵歌何处响,迢递白云深。
袅袅潭边起,萧萧空外音。
何须谐律吕,即此是讴吟。
却厌青楼曲,商音摅暮林。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山行闻樵歌》描绘了一幅山间清幽的景象。首句“樵歌何处响”,以疑问的方式引出山中樵夫的歌声,引发听者的探寻。接着,“迢递白云深”描绘了歌声穿透深远的山谷,缭绕在白云之间,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宁静的氛围。
“袅袅潭边起,萧萧空外音”进一步描绘了歌声的动态,它先是轻轻响起于潭边,随后悠扬地飘荡在空旷的山野之外,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诗人认为,这自然的歌声无需刻意追求音乐的和谐,本身就是一种天籁之音,表达了对质朴生活的赞美。
最后两句“何须谐律吕,即此是讴吟”直接肯定了这种来自山野的歌声,认为它无需与世俗的音乐规则相合,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抒发和歌唱。诗人甚至对华丽的青楼乐曲感到厌倦,相比之下,他更倾心于这山间传来的商音,它如同傍晚的树林,带有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山行时听到的樵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质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城市繁华背后的浮躁的反思。
卷西风、一行帆影,空濛秋在何许。
沧波更比前番阔,散尽冷鸥閒鹭。漂梦去。
剩荻响萧骚,似学愁人语。萍踪漫数。
奈废苑菰沈,空城潮打,总是断肠处。
悲凉意,暗付江湖倦旅。苍茫休问今古。
浮家便趁莼香好,忍听断鸿啼苦。君记取。
尽照鬓年年,添得吴霜缕。归心易阻。
又兰佩香蘦,桂旗影没,淼淼碧云暮。
断魂事,说与残笺,倦墨能惆怅。
念鬓羞尘镜,泪灰蜡炬,吹箫谁唱。
记影娥池上,长条带月和烟荡。
倩素手,扶醉唤取,柔波双桨。伫高楼望。
剩狂花歧路,飞莺未惜声声,芳草又长。
东风换绿林亭,暗梨云、慊梦来往。
费销凝,是急雨弦声,明霞佩响。
怨色西阑月,窥人昨夜薇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