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
岂知元祐际,大有畏称人。
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
岂知元祐际,大有畏称人。
此诗描绘了一幅历史与艺术交融的画面,通过题咏钱维城所绘的苏轼舣舟亭图,展现了对古代文豪苏轼及其作品的深刻敬仰与缅怀之情。
首句“一例野亭子”,以朴素之语勾勒出苏轼舣舟亭的自然环境,野亭子虽简朴,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次句“因苏千载新”,点明了亭子之所以被赋予新的生命,是因为与苏轼这位千古文豪紧密相连,苏轼的光辉形象为这亭子增添了无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接下来,“岂知元祐际,大有畏称人”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苏轼在元祐年间(北宋时期)的影响力。元祐年间,苏轼的政治生涯经历了起伏,但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并未因此而减损,反而更加熠熠生辉。这里“畏称人”不仅指人们对苏轼的敬畏,更体现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舣舟亭的描绘,以及对苏轼个人历史贡献的赞颂,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文人的深切敬意和怀念。诗中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人物与自然景物,既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一首富有深意的题画诗。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巳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胡装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陵,万里寒空一雁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