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空露痕迹,补云留罅隙。
目机铢两中,思虑所不及。
象王卓立回旋,师子翻身跳踯。
眼光常盖人天,对面识与不识。
识则火外有热,不识则水中无湿。
劈破云门一字关,个中乾燥如琼液。
钉空露痕迹,补云留罅隙。
目机铢两中,思虑所不及。
象王卓立回旋,师子翻身跳踯。
眼光常盖人天,对面识与不识。
识则火外有热,不识则水中无湿。
劈破云门一字关,个中乾燥如琼液。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的智慧与境界。首句“钉空露痕迹,补云留罅隙”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禅者在日常生活中对细微之处的洞察与修补,寓意着禅者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与和谐调适。
接下来,“目机铢两中,思虑所不及”进一步揭示了禅者的观察力与思考深度,强调了禅悟并非简单的思维活动,而是超越寻常认知的直觉体验。这种体验既细腻又深邃,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象王卓立回旋,师子翻身跳踯”通过动物的形象,象征禅者的自由灵动与力量。象王的稳重与师子的威猛,共同展示了禅者内心的平衡与活力,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与勇气。
“眼光常盖人天,对面识与不识”则表达了禅者洞察世事的广度与深度,无论面对熟悉还是陌生之人,都能洞悉其本质,体现了禅者的智慧与慈悲。
“识则火外有热,不识则水中无湿”运用了比喻手法,阐述了禅悟的层次与效果。对于有悟之人,禅悟如同火焰之外的热度,温暖而深远;而对于未悟之人,则如同水中的湿气,虽存在却难以触及本质。
最后,“劈破云门一字关,个中乾燥如琼液”以云门为喻,象征着禅悟的障碍与突破,如同云门被劈开,展现出一片清新的天地。而“个中乾燥如琼液”,则形容了禅悟后的内心状态,既纯净又充满甘甜,如同珍贵的琼浆,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动物形象以及生活哲理的巧妙融合,展现了禅宗的深邃智慧与超脱境界,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禅悟的契机,体验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
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
春天和,白日暖。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
开缄识远意,速此南行舟。
风水无定准,湍波或滞留。
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
今来何所似,破镜悬清秋。
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
此欢竟莫遂,狂杀王子猷。
巴陵定遥远,持赠解人忧。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
春风传我意,草木别前知。
寄谢弦歌宰,西来定未迟。
知见一何高,拭眼避天位。
同观洗耳人,千古应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