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尽水溶溶,锦瑟轻寒起卧龙。
行客欲投苍水佩,乱云遮断九疑峰。
洞庭春尽水溶溶,锦瑟轻寒起卧龙。
行客欲投苍水佩,乱云遮断九疑峰。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在春天结束时的宁静景象,以及诗人面对自然之美的内心感受。首句“洞庭春尽水溶溶”,以“溶溶”二字生动地展现了湖水在春末的柔和与广阔,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拥抱。接着,“锦瑟轻寒起卧龙”,运用比喻手法,将湖面比作锦瑟,轻寒则暗示了季节的变换,而“起卧龙”则赋予了画面动态感,仿佛湖中有一条龙在轻轻游动,增添了神秘与活力。
“行客欲投苍水佩”,这里的“苍水佩”可能是指行人在湖边寻找可以佩戴的水生植物,或是象征着对湖水的亲近与依恋。这一句表达了行人在如此美景面前的留连忘返之情。“乱云遮断九疑峰”,最后以云雾遮蔽远处山峰的景象收尾,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以及人对自然景观的短暂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瞬间景色的敏锐捕捉,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情趣。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蹠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祇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祇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