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叔知几语,疑于易学通。
岁朝不相见,隔日问三公。
平叔知几语,疑于易学通。
岁朝不相见,隔日问三公。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时期文学家、词人刘克庄的作品《杂咏一百首》中的第七十八首,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平叔知几语,疑于易学通",这里的“平叔”应该是指诗人朋友的字或号,"几语"意味着简短的交流或者书信,而"疑于易学通"则表明诗人对朋友是否精通易经(八卦、占卜之学)的怀疑或询问。整句话传达出一种希望得到朋友知识认证的渴望。
接下来的"岁朝不相见,隔日问三公",则描绘了一种因年节换代而未能相聚的情况,以及诗人在此期间对朋友安好的频繁询问。这里的“三公”可能是指古代官职中的高级官员,如太师、太傅、太保,或者更广义地指那些有权势的人物,通过他们来打听朋友的情况,反映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这两句诗语言简练,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晴暾上疏林,石径铺松影。
挽衣涉寒涧,扪萝过重岭。
闲花袅幽妍,冶叶发青炯。
欲访隐者居,鸡声出烟暝。
俗士心胸塞,高人眼目醒。
罗浮夜半日,南极海中星。
观心无别法,问梦有前人。
夜或长于夜,身还外此身。
万种由心造,千灵并我生。
病中闻蚁斗,悟处喜驴鸣。
天因断鳌立,人共裸虫生。
积气元无物,含灵总有情。
坏衲归杜窖,还舟上玉天。
莫疑佛富贵,不信鬼神仙。
功名祇可笑,时命偶相当。
鸡豕能为帝,蚍蜉亦有王。
色界真魔界,仙乡半醉乡。
错寻醒酒石,痴觅返魂香。
生白灵观妙,飞玄隐韵奇。
不嫌崇有论,却爱步虚词。
叱诃郑玄日,挦扯义山时。
谁信冢中易,人疑昆里诗。
檐夫通笔意,海客悟琴心。
禅法空中得,书生纸上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