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客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
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客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收到朋友赠送的宾州竹簟后的情景和感受。首句"卷送风漪光八赤"形象地写出竹簟在风中翻动,带起光影的变化,犹如流动的云彩。"竹新渐作琉璃色"则赞美竹簟的色泽清透如琉璃,给人以凉爽之感。
诗人感慨世人的浮躁,只重视听觉享受而轻视视觉之美,接着提到自己因工作辛劳,夏日里竹簟带来的清凉尤为珍贵,连法曹(官职名)的诗句也勾起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山斋置榻客一身"写他在山中书斋独处,竹簟成为他的心灵寄托。
"君惠清凉到心骨"直接表达了对友人赠物的感激,以及竹簟带来的身心舒爽。最后两句"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随性和自在,即使有客人来访,他也能坦然接受,甚至放声打鼾,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态度。
整首诗通过竹簟这一物象,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寓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人生哲学。郑刚中的诗风简洁明快,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诗歌的清新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