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青玉凝,风动金支舞。
梧桐叶微脱,庭阶夜将曙。
节士悲零落,达人观岁序。
消长理必繇,物亦莫能忤。
鸡鸣一何急,日出光易午。
思治恐弗及,在暗恐弗寤。
坐起披书读,潇潇更闻雨。
露下青玉凝,风动金支舞。
梧桐叶微脱,庭阶夜将曙。
节士悲零落,达人观岁序。
消长理必繇,物亦莫能忤。
鸡鸣一何急,日出光易午。
思治恐弗及,在暗恐弗寤。
坐起披书读,潇潇更闻雨。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体验。"露下青玉凝,风动金支舞"运用比喻,将露珠比作青玉,秋风吹动的声音仿佛是金枝在舞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微妙的秋夜氛围。"梧桐叶微脱,庭阶夜将曙"进一步描绘了季节转换,梧桐叶开始凋零,暗示着夜晚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诗人感慨"节士悲零落,达人观岁序",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节士为时光荏苒而感伤,达人则明白自然规律,接受岁月更迭。"消长理必繇,物亦莫能忤"强调事物的消长有其必然规律,无人能违抗。
"鸡鸣一何急,日出光易午"以鸡鸣和太阳升高来象征时间的紧迫,诗人担忧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时机,"思治恐弗及,在暗恐弗寤",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使他深感责任重大。最后,诗人通过"坐起披书读,潇潇更闻雨"的动作,表现出他在深夜中勤奋思考,倾听雨声,显示出他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情于景,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了黄节作为清末近现代诗人的独特见解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