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发相看万事休,却愁纵迹又萍浮。
不须屡费讥安石,有客还曾似此不。
万发相看万事休,却愁纵迹又萍浮。
不须屡费讥安石,有客还曾似此不。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漂泊之感。首句“万发相看万事休”,以“万发”形容纷繁复杂的人生事件,而“万事休”则表达了对这些事件最终归于平静或消逝的感慨。这种对比,既展现了人生的丰富多样,也暗示了其最终的寂寥与空虚。
接着,“却愁纵迹又萍浮”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漂泊感。在这里,“纵迹”意味着不受约束地行动,而“萍浮”则是比喻随波逐流的状态,两者结合,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迷茫,仿佛自己在世间无所依附,如同浮萍一般随风飘荡。
后两句“不须屡费讥安石,有客还曾似此不”,则转而借用了东晋名臣谢安的故事,通过“安石”这一典故,暗指那些曾经或正在经历相似人生境遇的人们。这里,诗人似乎在说,不必过于苛责或嘲笑那些像谢安一样在政治生涯中起起伏伏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与挣扎。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同类命运的理解与共鸣,即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能遭遇相似的困惑与孤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巧妙引用,深刻揭示了人生中的漂泊感、无常与共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一室閟官署,偪侧忘寒温。
东风洒然至,俄见庭草新。
万类欣向荣,生意陶洪钧。
孤吟寄遥想,畅观大块春。
驰情整巾屐,欲出还逡巡。
观察驻旌节,惠然存故人。
折简治丰膳,邀我游潘园。
杂花烂丘壑,修竹森琅玕。
登楼豁远眸,遥见江南山。
山色带长江,烟水罗青天。
飘忽悦高鸟,胸臆超云峦。
主宾况名辈,歌咏凌谪仙。
直令造化机,蓊勃摅毫端。
兹游洵足乐,俾我情屡迁。
还期理舟楫,一泛西湖滨。
归来握诗卷,重访平山巅。
大儿怜余老,艰苦知自持。
小儿初学语,喃喃索饼饴。
两女强解事,绕膝向我啼。
问女一何啼,哀哀前致词。
无衣长苦寒,无食长苦饥。
况复当弱龄,值此深秋时。
严风杂浩雪,凛冽摧肌皮。
粗絺裹枵腹,性命安能支。
听之生惭赧,欲答心先悲。
心悲强欢笑,握手双提携。
抚摩为拭泪,甘言相戏欺。
缅彼蒙袂子,困阨尝如斯。
嗟来耻不食,沟壑分所宜。
奈何小儿女,亦同罹此危。
力疾游仍远,重寻三过堂。
清淮添酒绿,秋露湿橙黄。
但得千场会,宁辞两鬓苍。
蜀冈松外路,山色辨微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