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自知无答处,却将柏树当门庭。
摇风摆雨经年久,不似松根有茯苓。
有问自知无答处,却将柏树当门庭。
摇风摆雨经年久,不似松根有茯苓。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所作的《颂古一百首》中的第五十六首。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通过对比柏树和松根的形象,寓言般地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有问自知无答处",暗示了一个无人能解答的问题或境况,可能象征着人生的某些困惑或内心的沉思。"却将柏树当门庭",意指人们常常依赖外在的事物或观念作为生活的依托,此处的柏树象征坚韧与长久,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
"摇风摆雨经年久",描述柏树历经风雨的洗礼,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它坚韧不屈的生命力,暗示了人生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态度。然而,"不似松根有茯苓",诗人进一步指出,虽然柏树坚韧,但松根下生长的茯苓(一种药用菌)才是内在的滋养和智慧,寓意真正的内在修养和智慧比外在的坚韧更为重要。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内在修养的追求,富有深意。
露晞原草。令威返,凄然临睨云表。
病槐檐际太彫疏,正晚风寒悄。拥积雪、愁昏怨晓。
琼楼人去萧斋小。
扫翳席凝尘,拟往日巢痕,似旧岩电收照。
还记暂出天南,昆池佗海,使节春与俱到。
饥凰垂翅殉枯蟫,那更开怀抱。况绝笔、编摩未了。
床琴虽在难成调。
念昨游、人天恨,门掩西州,幽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