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甚游尘蚀紫苔,遍祈端为九农灾。
泉迎龙窟联髦稚,田拆龟文杂草莱。
处处云霓频在望,嗷嗷鸿雁有馀哀。
南交方拟勤天讨,只恐征科急报来。
旱甚游尘蚀紫苔,遍祈端为九农灾。
泉迎龙窟联髦稚,田拆龟文杂草莱。
处处云霓频在望,嗷嗷鸿雁有馀哀。
南交方拟勤天讨,只恐征科急报来。
这首诗描绘了旱灾之下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对雨水的迫切渴望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担忧。首句“旱甚游尘蚀紫苔”以强烈的视觉对比,展现了干旱的严重程度,尘土飞扬,紫色苔藓被侵蚀,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接着,“遍祈端为九农灾”点明了人们普遍祈求降雨,以缓解农业生产中的灾难。
“泉迎龙窟联髦稚,田拆龟文杂草莱”两句,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人们在龙神洞穴前祈雨的情景,以及田间龟裂的土地上杂草丛生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干旱对土地的破坏。接下来,“处处云霓频在望,嗷嗷鸿雁有馀哀”则通过云霓和鸿雁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人们对雨水的期盼与内心的哀愁。
最后,“南交方拟勤天讨,只恐征科急报来”表达了诗人对于政府采取措施救灾的期待,同时也担心在灾情中税收的加重会带来更大的苦难。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明代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希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有人独立空山,翠髯未觉霜颜老。
新香秀粒,浓光绿浸,千年春小。
布影参旗,障空云盖,沈沈秋晓。
驷苍虬万里,笙吹凤女,骖飞乘、天风袅。般巧。
霜斤不到。汉游仙、相从最早。
皴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
问讯东桥,故人南岭,倚天长啸。
待凌霄谢了,山深岁晚,素心才表。
丽景长安人海,避影繁华,结庐深寂。
灯窗雪户,光映夜寒东壁。
心凋鬓改,镂冰刻水,缥简离离,风签索索。
怕遣花虫蠹粉,自采秋芸熏架,香泛纤碧。
更上新梯窈窕,暮山澹著城外色。
旧雨江湖远,问桐阴门巷,燕曾相识。
吟壶天小,不觉翠蓬云隔。
桂斧月宫三万手,计元和通籍。
软红满路,谁聘幽素客。
岁暮游子归,余始为行客。
朔风万里长,吹雪犯巾帻。
临行不言苦,不忍母心恻。
乾坤迫短景,寒日易倾仄。
冰池绿骨巉,冻车琼网涩。
一寒忍已熟,浪出还自责。
抚剑睨前冈,云重楚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