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全文
唐 / 王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chūnpéiguòxīnchāng访fǎngrén
táng / wángwéi

táoyuánxiàngjuéfēngchénliǔshìnántóu访fǎngyǐnlún

dàoméngǎnfánniǎokànzhúwènzhǔrén

chéngshàngqīngshāndōngjiāliúshuǐ西lín

zhùshūduōsuìyuèzhǒngsōngjiēlǎozuòlónglín

注释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绝:断绝,隔绝。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柳市:汉长安地名。
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
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
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屋里:室内。
闭户:闭门,关门。
种松:栽种松树。
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
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翻译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桃源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隐逸生活的理想和追求。"桃源一向绝风尘"展现了诗人对于世外桃源那种远离尘嚣的地方的情感寄托。接着,"柳市南头访隐沦"则是在寻找那些不愿意在人间露面的高士。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尊重与顺应,连普通的小鸟都不忍心打扰,更不用说是问候主人的事。这里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一种敬畏之心。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得居所与自然界浑然一体,显示出诗人对于理想家园的向往。

最后,"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总结。长时间的闭门读书和修身,使得诗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而种植的松树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参天古朴,如同仙境中的龙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体验。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
朝代:唐   字:摩诘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生辰:721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猜你喜欢

送朱职方赴天彭

晓鼓频趋宣政朝,左符还领郡封遥。

三春车马逾邛阪,千里帷裳布汉条。

蚤接朋僚情款款,旧传词笔气飘飘。

西南留滞应非久,可奈离襟重黯消。

(0)

李公择尚书见示出郊奉雩祀马上口占七言四韵走笔继和

雩郊几夕见龙星,盛乐初谐六变声。

荐币礼同匏爵重,洁牲人比玉壶清。

幕中闳辨通宵接,马上新诗顷刻成。

精意预期甘泽应,随轩飞入凤凰城。

(0)

三月二日奉诏赴西园曲宴席上赋呈致政开府太师三首·其三

昔美都门祖二疏,太冲篇咏贵良图。

不闻宾主俱公鼎,未见篇章出宝跗。

河岳英灵添赋咏,都人士女竞欢娱。

皆言元老归休盛,恩礼便蕃自古无。

(0)

过新馆罕见居人

引弓风俗可伤嗟,满目清溪与白沙。

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

(0)

次韵和丹阳裴如晦学士寄示与蔡子直陈述古唱酬五篇·其二

三贤领剧缘才选,拙者求閒属倦飞。

幸得汝阴当僻左,无能尸禄众应讥。

(0)

和禽言四首·其一泥滑滑

泥滑滑十步,棱挣五步蹶。

我行欲借东,家驴一蹶翻。

然四蹄折呜,呼宁可徒行。

费脚力驴死,家贫偿不得。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龚鼎孳 郭则沄 储光羲 高适 蒋士铨 陆佃 范仲淹 释敬安 吴镇 王廷相 沈与求 苏洵 吕南公 朱敦儒 王国维 屈原 梁启超 骆宾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