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新馆罕见居人》
《过新馆罕见居人》全文
宋 / 苏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引弓风俗可伤嗟,满目清溪与白沙。

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guòxīnguǎnhǎnjiànrén
sòng / sòng

yǐngōngfēngshāngjiēmǎnqīngbáishā

fēngsuīchángbiānshǎoshāncáijiànliǎngsānjiā

翻译
拉开弓箭的习俗令人感叹,满眼望去只有清澈溪流和白沙。
虽然地域辽阔,但居民稀少,隔着山峦只能看到两三户人家。
注释
引弓:拉弓射箭的动作,可能象征古代狩猎或战争的风俗。
风俗:社会习惯或传统行为。
可伤嗟:令人惋惜或感慨。
满目:满眼所见。
清溪:清澈的小溪。
白沙:白色的沙子。
封域:划定的区域,这里指乡村或领土。
虽:虽然。
长编户:人口众多,户口登记。
少:稀少。
隔山:隔着山峰。
才见:仅仅能看到。
两三家:两三户人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地风俗和生活状况的一种感慨。诗中“引弓风俗可伤嗟”一句,通过对弓箭的使用习惯的描述,反映出边疆地区军事化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于这种生存环境的哀叹。

“满目清溪与白沙”则是从自然景观来描写边塞之荒凉,清溪白沙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又孤寂的画面。这里的“满目”,意味着诗人所见之处尽是这般风光,但却缺乏人烟。

接下来的“封域虽长编户少”进一步强调了边疆地广人稀的现实,"封域"指的是边境的界限,而"编户"则是古代对人口的记录方式,这里表明尽管疆域辽阔,但登记的人口却很少。

最后,“隔山才见两三家”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深了这种感觉。诗人跨过一座又一座的山,才能偶尔看到几户人家,这种隔绝感和稀疏感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边疆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深刻体验,以及一种淡淡的悲凉情怀。

作者介绍
苏颂

苏颂
朝代:宋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猜你喜欢

刘希颜持节按县招维心舟中小酌次维心韵·其二

随处喧铜马,何人炫木牛。

轻捐小山句,急捍大江流。

行迈心疑醉,周爰事喜谋。

招呼隐君子,高浪兀虚舟。

(0)

次韵钱德初九日旅怀三绝·其一

西风江面荻花秋,鲙玉频年念昔游。

客帽只今无地落,黄花满眼漫供愁。

(0)

感事

鬓毛端欲改,岁月竟相侵。

薄宦颜难彊,穷涂感易深。

旧交多得路,古道罕知音。

吾事政如此,飘零违寸心。

(0)

次韵安茂通同薛参议上巳日唱和

扁舟冲浪去,羸马傍城行。

飘泊伤春绪,艰难作吏情。

岂无贤者乐,亦有圣人清。

莫继兰亭会,愁连曲水生。

(0)

次韵光祖避地眉溪十绝·其九

何人更下仲举榻,举世愿登元礼门。

千古家声君与我,未知何以起斯文。

(0)

三绝句寄几先·其一

阳明连络四支中,胃气由来处处通。

但使黄婆能饱饭,客邪端的不须攻。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张嘉贞 王驾 沈传师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