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烟容浸碧苔,游人一望一心灰。
无端秋色缠烽燧,几度西风扫不开。
千里烟容浸碧苔,游人一望一心灰。
无端秋色缠烽燧,几度西风扫不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远方眺望时所见的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慨。
首句“千里烟容浸碧苔”,以“千里”形容视野的广阔,烟雾缭绕中,碧绿的苔藓仿佛被烟雾浸染,营造出一种迷蒙而幽静的氛围。这句诗通过视觉的细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次句“游人一望一心灰”,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景象时内心的感触。一个“灰”字,不仅描绘了烟雾弥漫的景象,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情绪——失落、疲惫或是对现实的无奈。这一句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第三句“无端秋色缠烽燧”,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秋天的景色本应是丰收与宁静的象征,然而在这句诗中,却与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无端”二字,表达了对战争突然降临、破坏美好景象的不满和无奈。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反感。
最后一句“几度西风扫不开”,以“西风”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尽管秋风再起,但战争的痕迹却难以抹去。这里的“扫不开”既是对战争记忆难以消除的感叹,也是对时间无法治愈战争创伤的无奈。整句诗在形象上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这首《晚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战争与自然景象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恐是愁来路。借缑山、白云一块,补联秋树。
六折山桥三面水,远却桃花几步。
稳著得、闲鸥无数。
烟火不留林外照,但苍霞、白石都堪煮。
归去也,岂无故。门前只有浮查渡。
问年来、山中甲子,未曾重数。
车马欲通芳草信,访遍终南旧主。
敢正被、猿惊鹤误。
不著胡麻流水远,更一竿、垂向无名处。
谁信道,有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