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
酪酥入馔损汉食,酸风中人裂汉衣。
声音不通言语译,分死薄命穹庐域。
君不见越中美人嫁姑苏,敌国既破还陶朱。
嗟嗟孤冢黄草碧,祗博呼韩双白璧。
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
酪酥入馔损汉食,酸风中人裂汉衣。
声音不通言语译,分死薄命穹庐域。
君不见越中美人嫁姑苏,敌国既破还陶朱。
嗟嗟孤冢黄草碧,祗博呼韩双白璧。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的《昭君曲》第二首,以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感慨和对汉匈关系的反思。
首句“胡雁向南飞”,通过大雁南飞的形象,寓言昭君远离故土,暗示她的离愁别绪。接下来,“明妃西嫁几时归”直接点题,表达对昭君何时能回归家园的深深关切。
“酪酥入馔损汉食,酸风中人裂汉衣”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昭君远嫁匈奴后,汉家的食物和衣物因思念之情而显得无味和破败,形象地展现了昭君内心的痛苦。
“声音不通言语译,分死薄命穹庐域”写出了昭君与异族间的文化隔阂和生活的艰难,以及她悲剧性的命运。
最后,“君不见越中美人嫁姑苏,敌国既破还陶朱”通过对比,指出越国美女西施虽被迫嫁往敌国,但吴国灭亡后仍得以返回,反衬昭君的不幸。结尾“嗟嗟孤冢黄草碧,祗博呼韩双白璧”则哀叹昭君死后孤寂,仅以白璧象征其一生的付出。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描绘,寄寓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对民族交融问题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