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室暮山西,浮云与树齐。
剖辞云落纸,拥吏雪成泥。
野火芦千顷,河田水万畦。
不知琴月夜,谁得听乌啼。
千室暮山西,浮云与树齐。
剖辞云落纸,拥吏雪成泥。
野火芦千顷,河田水万畦。
不知琴月夜,谁得听乌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冬初的田园风光图。"千室暮山西,浮云与树齐",设定了场景:夕阳西下,山峦在晚霞中显得格外庄严,而浮动的云朵与林木相齐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
接着,“剖辞云落纸,拥吏雪成泥”进一步深化了这份情绪。诗人以剖析词藻比喻自己的文思,云如落笔之迅速,而官吏们却如同被雪困住一般,无所适从,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政治生态的不满与无奈。
"野火芦千顷,河田水万畦"则转向自然景观,野火烧焦了成千顷的芦苇,而河流中的田地被泛滥的水淹没,这两句通过对比强烈的情境,展现出一幅荒凉而又充满生机的地貌画卷。
最后,“不知琴月夜,谁得听乌啼”以抒情的笔法,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即便是琴瑟和鸣,也只有乌鸦的叫声能与之相应,这种无言的对话,反衬出诗人心中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对周遭世界的深刻体察和感慨。
驾言登高丘,凭南望天涯。
彷佛北堂树,秾郁时敷披。
心恍神与俱,长跪毕我私。
初言定省违,次言苦路岐。
三言近起居,四言长相思。
五言母慈重,未能报男儿。
滔滔殊不已,涕泗交相垂。
浮云自南来,双日忽如遗。
茫茫千里外,想仰徒噫嘻。
日夕山下归,露草青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