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熊耳山》
《过熊耳山》全文
宋 / 晁补之   形式: 古风

杀一不辜神所恫,吕母何预于樊崇。

蜂蚁无王求所止,一朝积甲齐熊耳。

两峰相向犹眈眈,千载定林馀一龛。

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guòxióngěrshān
sòng / cháozhī

shāshénsuǒdòngfánchóng

fēngwángqiúsuǒzhǐcháojiǎxióngěr

liǎngfēngxiāngxiàngyóudāndānqiānzǎidìnglínkān

láiménshíwàngjīngshānyuèrénduō

注释
杀一不辜:杀害无辜的人。
神所恫:神灵感到恐惧。
吕母:古代起义领袖。
樊崇:与吕母相关的历史人物。
蜂蚁无王:比喻失去领导。
求所止:寻找栖息之处。
一朝积甲:短时间内集结大量武器。
齐熊耳:形容铠甲堆积如熊耳。
两峰相向:两座山峰相对。
犹眈眈:仍然警惕的样子。
千载:千年。
定林:古老的森林。
馀一龛:只剩下一处洞穴。
我来扪石:我来触摸石头。
荆杞:荆棘和枸杞。
此山阅人:这座山见证了很多人世。
亦多矣:非常多。
翻译
杀害无辜会遭天谴,吕母与樊崇事件无关。
如同蜜蜂蚂蚁失去领袖,一时之间聚集铠甲如熊耳。
两座山峰对峙依旧警惕,千年古林仅剩一龛遗迹。
我来摸石遥望荆棘杞丛,这座山见证过太多人事变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过熊耳山》。诗中通过讲述吕母与樊崇的故事,寓言式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杀一不辜神所恫"强调了滥杀无辜的严重后果,吕母与樊崇的典故在这里被用来警示后人。接下来的"蜂蚁无王求所止"比喻群龙无首的困境,而"一朝积甲齐熊耳"则描绘出兵甲聚集的情景,暗示了战争的爆发。

"两峰相向犹眈眈"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对立,"千载定林馀一龛"则暗示历史长河中,熊耳山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最后两句"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诗人以个人的感触收束全诗,表达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以及熊耳山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沉静与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展现出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

作者介绍
晁补之

晁补之
朝代:宋   字:无咎   号:归来子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生辰: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猜你喜欢

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

游山不合作前期,便被山灵圣得知。
只等五更倾一雨,三更犹是月明时。

(0)

闷歌行十二首

山行旧路不堪重,及泛湖波又阻风。
世上舟车无一稳,乾坤可是剩诗翁?

(0)

庚戍正月三,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不到西湖又两年,西湖风物故依然。
道旁松桧俱无羔,笑我重来雪满颠。

(0)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

远山高绝近山低,未必低山肯下伊。
定是远山矜狡狯,跳青涌碧角幽奇。

(0)

初夏即事十二解

瑞香端合谱离骚,有子傅芳韵亦高。
失却薰笼红锦被,化为矮树紫樱桃。

(0)

行路难五首

君不见河汤花,今如泥土昔如霞。
君不见武昌柳,春作金丝秋作帚。
人生马耳射东风,柳色桃花却长久。
秦时东陵千户侯,华虫被体腰苍璆。
汉初沛邑刀笔吏,折腰如磬头枪地。
萧相厥初谒邵平,中廷百拜百不应。
邵平後来谒萧相,故侯一拜一惆怅。
万事反覆何所无,二子岂是大丈夫。
穷通流坎皆偶尔,搏扶未必贤枪榆。
华胥别是一天地,醉乡何曾有生死。
侬欲与君归去来,千愁万恨付一杯。

(0)
诗词分类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诗人
宋无 顾逢 王行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