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一不辜神所恫,吕母何预于樊崇。
蜂蚁无王求所止,一朝积甲齐熊耳。
两峰相向犹眈眈,千载定林馀一龛。
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
杀一不辜神所恫,吕母何预于樊崇。
蜂蚁无王求所止,一朝积甲齐熊耳。
两峰相向犹眈眈,千载定林馀一龛。
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过熊耳山》。诗中通过讲述吕母与樊崇的故事,寓言式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杀一不辜神所恫"强调了滥杀无辜的严重后果,吕母与樊崇的典故在这里被用来警示后人。接下来的"蜂蚁无王求所止"比喻群龙无首的困境,而"一朝积甲齐熊耳"则描绘出兵甲聚集的情景,暗示了战争的爆发。
"两峰相向犹眈眈"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对立,"千载定林馀一龛"则暗示历史长河中,熊耳山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最后两句"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诗人以个人的感触收束全诗,表达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以及熊耳山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沉静与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展现出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
游山不合作前期,便被山灵圣得知。
只等五更倾一雨,三更犹是月明时。
不到西湖又两年,西湖风物故依然。
道旁松桧俱无羔,笑我重来雪满颠。
瑞香端合谱离骚,有子傅芳韵亦高。
失却薰笼红锦被,化为矮树紫樱桃。
君不见河汤花,今如泥土昔如霞。
君不见武昌柳,春作金丝秋作帚。
人生马耳射东风,柳色桃花却长久。
秦时东陵千户侯,华虫被体腰苍璆。
汉初沛邑刀笔吏,折腰如磬头枪地。
萧相厥初谒邵平,中廷百拜百不应。
邵平後来谒萧相,故侯一拜一惆怅。
万事反覆何所无,二子岂是大丈夫。
穷通流坎皆偶尔,搏扶未必贤枪榆。
华胥别是一天地,醉乡何曾有生死。
侬欲与君归去来,千愁万恨付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