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逝矣,凄凉八九流年,教孤儿能读父书,相见夜台当破涕;
内政纷然,感触万千愁绪,念先母过劳慈线,未枯春草各寒心。
夫君逝矣,凄凉八九流年,教孤儿能读父书,相见夜台当破涕;
内政纷然,感触万千愁绪,念先母过劳慈线,未枯春草各寒心。
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哀思。首句“夫君逝矣”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失去爱侣的悲痛之情。“凄凉八九流年”,岁月的流逝让这份哀伤更加深沉,时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无尽的离别之苦。
接着,“教孤儿能读父书”,诗人通过教育孩子阅读父亲留下的书籍,寄托了对亡夫的思念与传承记忆的愿望。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亡者的尊重,也蕴含着对未来希望的寄托,希望孩子能够铭记过去,继承家族的精神。
“相见夜台当破涕”,夜台,古代指墓地或阴间,这里借指亡者所在之地。诗人想象在亡者所在的幽冥世界中与他相会,却只能强忍泪水,表达出对亡者的深深眷恋和无法言说的悲伤。
后两句“内政纷然,感触万千愁绪”,转而描述了家庭内部事务的繁杂,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情绪。诗人可能在感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念先母过劳慈线,未枯春草各寒心”,诗人将思绪转向母亲,回忆起母亲因过度劳累而表现出的慈爱,以及那些未被完全消融的春草,象征着母亲的辛勤与温暖,即使在寒冷的心中也能感受到那份不灭的关怀与爱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悼念之作,更是一曲对亲情、爱情和人性光辉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