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自笑,近名山百里,却无游福。
遇兴尽时常径返,性似蠢禽痴鹿。
今夜清光,剑池明月,波冷珠堪掬。
披襟藉草,坐来豁尽心目。
回首悟石轩前,生公片石,突兀云根矗。
多少兴亡看过了,看到湘裙十幅。
侬本狂夫,君真老辈,相对空亭曲。
添成三个,荒坟鬼号幽独。
吾生自笑,近名山百里,却无游福。
遇兴尽时常径返,性似蠢禽痴鹿。
今夜清光,剑池明月,波冷珠堪掬。
披襟藉草,坐来豁尽心目。
回首悟石轩前,生公片石,突兀云根矗。
多少兴亡看过了,看到湘裙十幅。
侬本狂夫,君真老辈,相对空亭曲。
添成三个,荒坟鬼号幽独。
这首《念奴娇·千人石夜坐》是清代诗人王策所作,描绘了诗人夜游千人石时的所见所感。
开篇“吾生自笑”,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开始,暗示自己虽身处名山,却未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接着“遇兴尽时常径返”一句,透露出诗人性格中的淡泊与随性,即使兴致已尽,也毫不犹豫地返回,不为外物所累。
“今夜清光,剑池明月,波冷珠堪掬”,诗人细腻地捕捉到夜晚的美景,剑池中映照着明亮的月光,水面如镜,仿佛可以捧起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这句不仅描绘了景致,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披襟藉草,坐来豁尽心目”,诗人敞开衣襟,席地而坐,心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与开阔。这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以及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回首悟石轩前,生公片石,突兀云根矗”,诗人回望过去,眼前是生公讲经台前的一块孤石,它高耸入云,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不变。这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永恒力量的敬畏。
“多少兴亡看过了,看到湘裙十幅”,诗人回顾人生经历,经历了无数的兴衰更迭,如同湘妃竹上的斑驳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一句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最后,“侬本狂夫,君真老辈,相对空亭曲”,诗人自称为狂夫,与真正的老辈相对,坐在空旷的亭子里,表达了对人生角色和年龄差异的自我认知,以及在静谧环境中与自然对话的深沉情感。
“添成三个,荒坟鬼号幽独”,诗人将自己、老辈和荒坟三者联系起来,通过“幽独”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孤独而又深邃的氛围,反映了对生命终将归于寂寥的无奈与接受。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弟兄双鬓渐如霜,惆怅天南各一堂。
共席恰还欣对菊,分飞空复想寻芳。
丛枝带月疑无色,细蕊经寒尚有香。
何似棣棠花靴匕,徘徊今夕岂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