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才堪角两雄,当年应悔灭重瞳。
分羹父子恩犹薄,推食君臣谊岂终。
独有千金酬漂母,曾无一语感滕公。
名成自古身当退,没齿休论战伐功。
鼎足才堪角两雄,当年应悔灭重瞳。
分羹父子恩犹薄,推食君臣谊岂终。
独有千金酬漂母,曾无一语感滕公。
名成自古身当退,没齿休论战伐功。
这首诗通过对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复杂的人性与命运。首联“鼎足才堪角两雄,当年应悔灭重瞳”以比喻手法,将韩信比作三国时期的鼎足之势,暗示其才能卓越,却因当年消灭楚王项羽(“重瞳”指项羽)而感到后悔,暗含了对韩信功高盖主的感慨。
颔联“分羹父子恩犹薄,推食君臣谊岂终”则深入探讨了韩信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分羹之事反映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和不信任,即使在君臣之间,情感也显得薄弱;而推食之举则象征着韩信对刘邦的忠诚,但这种忠诚最终未能持久,揭示了韩信在权力斗争中的孤立无援。
颈联“独有千金酬漂母,曾无一语感滕公”进一步展示了韩信的个人品质。他以千金报答那位曾经给他饭吃的贫苦老妇(漂母),体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然而,对于曾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滕公,韩信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感激的话语,这可能是因为滕公的影响力有限,或是韩信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所致。
尾联“名成自古身当退,没齿休论战伐功”总结了韩信的一生。他深知功成名就后应当主动退隐,避免陷入权力的漩涡,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这句话既是对韩信个人命运的总结,也是对后世功臣的警示,提醒他们功成身退的重要性,避免因权力欲望而招致祸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命运,探讨了人性、忠诚、权力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功名利禄背后的沉痛教训。
瑞应柯山,昴宿储祥,嵩岳降神。
羡堂堂玉莹,汪汪陂量,一襟风月,满腹经纶。
试问丹砂,聊乘凫舄,来种锦江桃李春。
弦歌地,看吏能绰著,荐墨争新。从兹大振家声。
待京国来归专秉钧。
想宸恩初拜,北门学士,都能尽道,东阁郎君。
雨细丝轻,梅花金重,两荚宝阶呈瑞蓂。
称觞庆,愿莱衣衮衮,长照庄椿。
往年饯尊公,出宰新吴县。
仁爱驯桑雉,圣明遇禾绢。
君今治南昌,家学世其官。
密令行教化,明庭集孔鸾。
煌煌牛斗间,宝气先后应。
卓鲁聚一门,谁续职方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