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鸾笙凤管清,觉来身世在蓬瀛。
龟蒙凫峄争趋势,恒霍嵩华共仰兄。
封禅幸无书献纳,洞天尚有路通名。
自惭游兴非司马,不扣天门空此生。
何处鸾笙凤管清,觉来身世在蓬瀛。
龟蒙凫峄争趋势,恒霍嵩华共仰兄。
封禅幸无书献纳,洞天尚有路通名。
自惭游兴非司马,不扣天门空此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梦良的《登泰山(其二)》,通过对鸾笙凤管的想象和对泰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未能像司马一样积极入世的自谦。首句“何处鸾笙凤管清”以音乐声引入,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清幽,可能是在登山途中听到的仙音。接着,“觉来身世在蓬瀛”表达了诗人醒来后仿佛置身于仙境蓬莱、瀛洲之感。
“龟蒙凫峄争趋势,恒霍嵩华共仰兄”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泰山及其周围的山峰比喻为龟蒙、凫峄等神话中的神兽,它们竞相展示自己的雄姿,而泰山则如同长兄般被众山景仰。这既描绘了泰山的雄伟,也寓含了诗人对泰山地位的认同。
“封禅幸无书献纳,洞天尚有路通名”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封禅大典的向往,但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机会参与,只能通过诗歌表达对泰山的敬仰。最后两句“自惭游兴非司马,不扣天门空此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未能像司马迁那样积极入世,只能空怀游兴,未能亲至天门的自嘲和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融合了仙境想象与现实感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登山体验和人生哲思。
周公居东三食新,夷吾在鲁丘厄陈。
圣贤忧患尚如此,况我本是羁穷人。
今秋危病辄不死,馀业自笑坚顽身。
结茅所幸得佳处,石帆天镜无纤尘。
扪萝峭壁上采药,腰斧长歌行负薪。
寻僧独泛若耶月,携友共采湘湖莼。
蠡亡范金陋勾践,斯颂刻石憎嬴秦。
不如一酹禹祠去,恶衣菲食真吾邻。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