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满天地,风烟无古今。
吴门又除夕,粤客未投簪。
灯晕他年梦,椒花故国心。
翻怜痴儿女,嬉笑夜堂深。
丧乱满天地,风烟无古今。
吴门又除夕,粤客未投簪。
灯晕他年梦,椒花故国心。
翻怜痴儿女,嬉笑夜堂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善夫在明朝时期,面对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于除夕之夜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丧乱满天地,风烟无古今”开篇即点明了时代背景,表达了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切忧虑,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苦难跨越时空,自古以来就存在。接着,“吴门又除夕,粤客未投簪”两句,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更广阔的时空之中,诗人身处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已是除夕之夜,而自己却仍是异乡客,未能归家,流露出一种漂泊在外的无奈与孤独。
“灯晕他年梦,椒花故国心”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灯晕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期待,他或许在梦中寻找着未来的希望,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正如“椒花”所代表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期待,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翻怜痴儿女,嬉笑夜堂深”则以一种反讽的口吻,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羡慕与向往。在诗人眼中,那些“痴儿女”的简单快乐,似乎比自己的忧愁更为珍贵,他们在除夕之夜的欢声笑语,让诗人感到一丝温暖与慰藉。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认同与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
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
究其出处间,岨峿皆直寻。
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
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
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