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当关用一夫,昔人曾此捍匈奴。
如今冒顿来稽颡,李牧如前不足都。
尽道当关用一夫,昔人曾此捍匈奴。
如今冒顿来稽颡,李牧如前不足都。
这首诗名为《过雁门(其一)》,是明代诗人李贽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时局变化的深刻思考。
首句“尽道当关用一夫”,借用古代兵法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守关将领一人之力足以抵御千军万马的壮丽景象。这里的“一夫”不仅指守关的士兵,更象征着守关者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精神。接着,“昔人曾此捍匈奴”一句,将视角拉回历史,强调过去有人在此地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家安宁。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如今冒顿来稽颡,李牧如前不足都”则揭示了时代的变化。冒顿是匈奴的一位首领,这里用来比喻当前的敌人或挑战。李牧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以智勇双全著称。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面对新的挑战,是否还需要像李牧那样卓越的将领?“如前不足都”表达了对传统军事策略在新时代可能不再适用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李贽以雁门关为背景,借古喻今,既赞美了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又对当下形势提出了独到见解,体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骎骎二三骑,南并横山去。
山穷远川出,始见滍阳树。
荒城萝茑合,表里无寸土。
但闻鸟啼声,不见鸟啼处。
呼儿开棘扉,扫榻坐茅庑。
清泉给盥濯,凉风生仰俯。
浊醪稍似佳,山果来近圃。
始酌薰然和,中饮淡无虑。
案头羲皇经,编绝几见补。
先生发其微,大义谈四五。
纷攘自诸家,简易独太古。
形骸非我有,冠带尚谁取。
道存固匪外,两致默与语。
是时季春望,山月夕已吐。
清光出深竹,叶上露如雨。
寒侵毛骨生,思有烟霞举。
却念人世间,纷纷何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