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入灵犀,胎含老蚌。正好修行,正好供养。
有人于此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
何以见得,禅归海,经归藏。
晕入灵犀,胎含老蚌。正好修行,正好供养。
有人于此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
何以见得,禅归海,经归藏。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偈颂,由释祖钦所作,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晕入灵犀,胎含老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心灵比喻为通透如犀角的智慧,暗示修行者的心境已经深入领悟;"胎含老蚌"则喻指修行者如同孕育珍珠的老蚌,默默积累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正好修行,正好供养"表达出对修行生活的认同和珍视,认为当前的状态是最适宜修炼和提升自我的时刻。接下来的"有人于此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描绘了一种修行者的决绝与坚韧,即使有人轻易放弃,那些坚持者也会因坚定的步伐而受到考验,象征着修行路上的磨砺。
最后两句"禅归海,经归藏"是点睛之笔,禅宗的精髓融入大海,佛法的经典深藏内心,形象地表达了修行者将禅定和教义内化于心,达到与宇宙大道合一的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传达了禅修的真谛和修行者的执着追求。
萧凄昏旦彻,羁魂习无吪。
明发桡声动,望眼出支沱。
东风吹日气,闪忽下江波。
挂席循风意,欹危逐流颇。
转盻空矇接,朝晖或有罗。
舟入云中去,人疑天上过。
青山四俯仰,绿岸两蹉跎。
山花不自繇,宛转醉颜傞。
岸草澌纷下,鼓浪赴奔涡。
而我扁舟者,对之黯怀多。
因念春事足,霏霏意若何。
冱寒伤豆麦,不但客情磨。
客情为霮䨴,邈邈想春和。
淋漓春易伏,还惊节序梭。
飞扬从极浦,浩荡自为歌。
恐复嗔江伯,题诗不敢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