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槎枒几折旋,畏途历尽是平川。
高林细点催诗雨,深屋方塘悟道泉。
僧为知名如旧识,地疑曾到岂前缘。
万竿修竹苍烟外,欲借琅玕纪岁年。
乱石槎枒几折旋,畏途历尽是平川。
高林细点催诗雨,深屋方塘悟道泉。
僧为知名如旧识,地疑曾到岂前缘。
万竿修竹苍烟外,欲借琅玕纪岁年。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吴城西诸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哲思之深。
首联“乱石槎枒几折旋,畏途历尽是平川”,以“乱石”和“折旋”的动态描绘山路崎岖,暗示旅程艰辛,但经过一番努力后,眼前展现出一片平坦开阔的景象,寓意着克服困难后的豁然开朗。
颔联“高林细点催诗雨,深屋方塘悟道泉”,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悟巧妙结合。高林中的细雨仿佛是大自然的诗笔,催发诗人的灵感;深屋旁的方塘中流淌的泉水,让诗人领悟到某种道理或哲学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哲理。
颈联“僧为知名如旧识,地疑曾到岂前缘”,通过与僧人的相遇,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认同感,同时也暗示了命运或因果关系的存在,即某些地方或人物似乎在前世就有过交集,强调了缘分与宿命的观念。
尾联“万竿修竹苍烟外,欲借琅玕纪岁年”,以“万竿修竹”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长河,而“苍烟”则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诗人想要借助竹子来记录岁月的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以及对时间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吾州姚氏城东营,四年杀贼不为名。
一门忠义死相继,报国何重身何轻。
无端毒蛇生肘腋,嘘送黑云朝蔽日。
绦鹰咫尺呼不来,瞬息东藩失坚壁。
老姚忠血赤贯天,江南野史何人传。
殒身三世匪官守,异日合寘忠臣先。
郡兵北来思蓄锐,群盗凭城转无忌。
请看妇女与儿童,说著姚家总垂泪。